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5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97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也”字是《马氏文通·助字》中论述最为详尽的语气词之一。本文从分类、语法功能以及与“矣”“者”等语气词的区别三个方面评述了《文通》对“也”字的研究。《文通》对“也”字的研究 ,批判地继承了古人的研究成果 ,并有所创新、发明 ,而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62.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3.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哲学界正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深入地探究并搞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理论探索》1994年第3期发表了来建础同志的文章,题月是《论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其论据有三条:一、从真理的规定看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二、从真理的特征看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三、从真理的作用着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我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下面谈点粗思拙见.以就教于来建础同志和哲学界的其他同仁。一、从真理的规定看正确的感性认识应当是真理…  相似文献   
64.
有人说少年是一朵艳丽的花儿,开放在最绚烂的。季节,妩媚在最迷人的年代,享尽了阳光的抚摸,尝遍了雨露甘甜。可是少年真的没有愁滋味吗?  相似文献   
65.
元崇福司考     
基督教各派在蒙元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元政府1289年在中央设立崇福司,负责管理境内基督教各派教徒、教堂和教职人员,并处理教徒之间词讼,地方上则由掌教司管理。崇福司和掌教司的设立加强了对基督教事务的管理,促进了其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6.
巴迪欧认为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传统的主体范式,唯物范式将主体简化为身体,唯心范式则将主体与身体分开。前者执著于生命中的死亡体验,是世俗性的“享受”;后者注重死亡中的生命体验,呈现为宗教般的“牺牲”,但二者最终走向死亡。因此,巴迪欧提出了第三种主体范式,它处于真理生成的轨道中,居于事件与真理之间,并忠诚于事件。在新的主体范式中,主体与身体具有同一性,既不可分也不可约,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保持着彼此的特殊性。巴迪欧给出的是主体化的身体,这一新的身体作为两者的结合体而出现。  相似文献   
67.
美国专利政策及相关判例在"亲专利"与"反专利"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专利正当性论争不断,尤以基因领域专利正当性论争为盛。论争双方各执一词、分庭抗礼,两极立场无不从法律层面、专利政策以及群体利益等角度予以证立和驳斥。论争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避免地造成基因领域专利适格主题、专利效力等问题困惑不堪。如此情境下,唯有梳理主线,解决实际问题才更为明智。  相似文献   
68.
由于跨文化互文的不同处境,“Hermeneutik”这一德文术语在进入中文语境时必然延异为多种译名,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占据“中心”以统摄其他译名的“权力”。“阐释学”这一为文艺理论界及文学阐释学所青睐的中文译名,亦不应被强制阐释并形塑于概念等级之巅。其实,在西文语境中“Hermeneutik”的词源及其与“赫尔墨斯”的关系亦是复杂难辨,其中的诠释学建构更需在语际间的翻译转码中给予解构性透视。然而,在中西诠释学概念的互视中,字义或词义于自身语言网络中的散布状态,却为其在本不可通约的多重语际间创造了意义勾连与谱系建构的可能。因此,“诠,具也”“具,共置也”这一递训之链,必须在语际间的相互指涉与反身指涉中,方可成为“诠”与“λóγο?”和“auslegen”融通互释的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枢纽。进而,中国古代经学与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合会共置,也使得“经学诠释学”成为“言具古今、择鉴中西”之学,其不仅为传统经学之现代学术转型开辟了可供择选的路径,也为中国古典学术与西方学术营构了生产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69.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最基础、最广泛、也是最为复杂和棘手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而土地制度则是一切土地问题的源头和总根源。当代我国农业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三个时期,内生性动力和外部推动力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动因。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土地经营细碎化情况严重、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不完善及土地流转不规范等现实困境,而明晰土地产权主体、土地规模化经营、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制度以及规范土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
知识流空间是借助信息技术和高速交通快速获得知识的组织体现,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高速铁路是实现知识流的媒介,区别信息通信技术之处在于实现人的流动。高铁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促进了面对面交流层面的知识流,而且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流动、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吸引投资、站区开发等方面影响了区域间知识流的结构,同时改变了区域间的知识联系强度。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完善高速铁路对知识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