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19篇 |
免费 | 220篇 |
国内免费 | 13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43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170篇 |
人才学 | 154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344篇 |
理论方法论 | 507篇 |
综合类 | 7763篇 |
社会学 | 749篇 |
统计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166篇 |
2021年 | 171篇 |
2020年 | 239篇 |
2019年 | 193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50篇 |
2016年 | 207篇 |
2015年 | 345篇 |
2014年 | 720篇 |
2013年 | 634篇 |
2012年 | 714篇 |
2011年 | 943篇 |
2010年 | 1020篇 |
2009年 | 936篇 |
2008年 | 1054篇 |
2007年 | 806篇 |
2006年 | 708篇 |
2005年 | 722篇 |
2004年 | 690篇 |
2003年 | 518篇 |
2002年 | 437篇 |
2001年 | 422篇 |
2000年 | 355篇 |
1999年 | 189篇 |
1998年 | 114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张建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21-24
巴蜀地域文化给左翼川籍作家烙上了"巴蜀印",使其倾向于描写巴蜀乡土世界,喜欢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原型,真实地刻划人物,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和文化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左翼文学中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992.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在文学创作上从前期海洋小说到后期悲剧小说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不论在风格体裁,艺术特色还是创作主题,尤其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研究发现,麦尔维尔思想的二次成长最终促成了这一转变.本文从麦尔维尔在好那陆陆的生活经历,与霍桑短暂却火热的友谊,以及对莎士比亚和卡莱尔作品的广泛阅读三个方面研究麦尔维尔思想的二次成长,从而说明麦尔维尔思想的二次成长从根本上促成了其从前期海洋小说到后期悲剧小说的巨大转变,把麦尔维尔的创作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93.
修宏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1):44-46
小说的诗化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迟子建一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着小说抒情写意的主张。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淡化故事、诗化语言、艺术构思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4.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995.
996.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铁凝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直面女性的惨淡人生、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探询和发掘女性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平衡,始终是铁凝创作的焦点。同时,铁凝又擅长运用“双性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揭示、反思、探索女性个体的生命意义,并把对女性个体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追求普遍人性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以期建立起真正的女性文化。这种深掘不仅使铁凝小说更为厚重,同时也拓宽了女性写作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997.
李琳桑坤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1):37-49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外源型农技推广组织与农村社区长达10年互动的社会过程来呈现非先赋性信任再生产的逻辑。分析发现,外源型农技推广组织实现由外而内并不是从“外人”变为“自己人”的线性嵌入,而是在“深嵌则依附”与“浅嵌则独立”之间寻找契洽共存的身份认同与行动空间的过程。虽然外源组织囿于乡土社会中内外有别、关系本位的特性,但是其反以“关系”为策略,基于“利益”与“情感”两个维度在场域关联的空间中差序性嵌入,通过高频的人情交往和利益交换在核心家族和区位格局的次级群体上建立自身的核心圈和亲近层,借助增产增量建立组织声誉来扩散村庄整体的互惠网络,将小院院所开放成半公共空间以生产着“生-熟”的信任格局,采取差序分利和模糊雇工来平衡环境依赖和组织独立,以实现从客人到帮手、从帮手到伙伴的身份转变,最终建立组织的合法性身份与行动的合情性空间,在“能否行动”的基础上推动“行动顺畅”成为可能。这种“伙伴”身份的建立过程也再生产着具有伦理性质的信任关系,此类非先赋性的多主体、多维度、层层推进的信任结构,是外源组织嵌入乡土但是不囿于乡土的切实选择。基于此,文章认为,外源组织由外而内的实现不只是一种嵌入过程,更是一种总体性信任结构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998.
贾平凹的小说对于性的描写与叙述,无论是在表现范围的广度上,还是在对性作意象性处理的深度上,都不囿于通常所界定的性描写范畴,而是把一般的性特征、涉性情节作意象化处理,通过不同作品对性意象的重复叙述,表达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的抽象性思考。 相似文献
999.
海派小说中留下了大量的新闻的印记,探讨二十世纪30年代上海本埠新闻与海派小说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前者不只是海派作家偶尔借用的题材,甚至还在作品中承担了结构性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并培育了作家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都市的整体经验和想像.1930年代海派小说对上海恶的、情色化的想像,无不可以在本埠新闻的内容和叙述模式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东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备受读者青睐,是新生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运用漫画化的夸张笔法、幽默的叙述语言、翻新出巧的艺术构思在小说中揭示现代社会里人类严峻的生存本相与精神困境,象一个嬉笑的悲剧论者在无奈的调侃中完成对现实的讽喻和对命运的探寻,既让作品几乎完美地兼顾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形而上的思辨性,同时又在秉承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元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