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62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43篇 |
劳动科学 | 16篇 |
民族学 | 86篇 |
人才学 | 154篇 |
人口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667篇 |
理论方法论 | 132篇 |
综合类 | 1727篇 |
社会学 | 400篇 |
统计学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81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208篇 |
2011年 | 250篇 |
2010年 | 246篇 |
2009年 | 292篇 |
2008年 | 284篇 |
2007年 | 218篇 |
2006年 | 159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108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土文化是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根基,但文化发展也是乡村发展的弱项。乡土文化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塑造“人”,乡土文化的多元功能属性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可以通过构建“乡土文化+人”联动框架,剖析乡土文化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然而,乡土文化赋能面临着人口、文化等方面的难题,为充分发挥乡土文化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需在增强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城乡文化协同发展、优化乡土文化再生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重塑乡村社会内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2.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看客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之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鲁迅影响、指导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左翼乡土小说作家在延续鲁迅看客形象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和推进,从而展现出别样的风貌。左翼乡土小说作家在塑造看客形象时,既有意识地从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乡土小说作家身上汲取养分,同时也依据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语境变换而有所调整,从而使得看客形象更趋繁复和深化,在给读者带来新鲜体验和感受的同时,也使看客形象得以传达出阶级斗争和时代变幻的讯息。 相似文献
103.
刘某承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李文华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为中国森林生态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为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的开发和保育奠定了科学依据;开辟了红壌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研究,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系统总结了农林复合经营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九五"、"十五"中国生态农业县的发展;率先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在生态省、生态市和森林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 相似文献
104.
"乡土与人性"是现代文学史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鲁迅、韩少功两代作家的共同关注点。从韩少功的自我言说中可以找到其与鲁迅先生在文学思想、创作意识上的联结点;以文本中的叙述者"我"为切入点,从人性的扭曲、迷失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阐述"人性观"的基本内涵;辨析"我"身份的隐性所指。从而考察韩少功的"人性观"是对鲁迅"人性观"在承继基础上的变异和发展,进而体会两代作家文化心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周会凌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3)
田瑛的小说集《大太阳》从民间视角出发,以一种东方式魔幻的手法将古老的民间传说与隐喻化的现代思维融合在一块,在原初神话般的讲述、奇谲的情节设置与张扬奇诡的想象下,袒露出其记忆原乡——湘西边地,这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空间,展示出湘西边民强悍野性、愚钝蛮拗的生命品性,以及他们在蒙昧与文明之间演绎出的种种生存景象.田瑛以一种隐喻的方式,突显出匍匐于灰色大地上的生命存在的惨烈感与卑微感,从某种意义上深刻地表现出了我们的民族性内涵,呈现出凝聚着复杂的生存伦理和文化纠葛的乡土中国. 相似文献
106.
王德政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2):133-143
当前生物识别信息在我国社会中的运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生物识别信息具备本体特殊性和社会特殊性,这决定了其具备与普通公民个人信息不同的重要性,应受到刑法的特殊保护,但我国既定刑事立法对生物识别信息并未进行任何形式的特殊保护.可运用实质解释的方法,在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高《解释》第5条中第1款第10项和第2款第4项这两个兜底条款,将"侵犯生物识别信息5条及以上"认定为"情节严重",将"侵犯生物识别信息50条及以上"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由此降低针对生物识别信息原本的入罪和法定刑升格的数量,最终实现对生物识别信息的特殊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107.
田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50
20世纪80年代,在新一轮社会解放思潮的推动下,父亲本位的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巨大冲击,在乡土小说中再次形成对父性权威解构和否弃的创作热潮。该时期乡土小说的父子伦理书写可谓是多元并存,既在启蒙视野下将父亲作为封建威权的象征进行解构和否弃,又在政治历史层面中展现出父子之间的权利让渡,还在文化寻根的背景下表达了重建父亲权威形象的焦虑。而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中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权利让渡并非单纯由现代商品经济观念所激发的金钱欲望使然,同时还交织着现代平等意识与阶级斗争观念的复杂纠葛;其中的“寻父”与十七年红色经典里热衷于寻找“革命父亲”也有着明显差异,其目的是重新寻找理想信仰、精神支柱以及确认自我价值,从而重建社会秩序和人文信仰以摆脱精神失落。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杨玉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33-36
近现代东方社会普遍进入现代化历程,这个进程与反帝反殖反封建斗争交汇一起,20世纪中后期又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乡土”成为东方作家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选取的一个最根本、最本土、最自我的文化、文学甚至政治立场,他们以“离乡”和“批判乡村”拉开乡土文学的序幕,接着以“乡村批判”和“归乡”为乡土文学的自觉时期,后经“乡土”与“祖国”的同一以及“仰视乡土”的“新乡土文学”的创造,最后进入文学、文化、人类灵魂的乡土“寻根”之旅,“乡土”被赋予了文化批判与现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