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2篇
  免费   833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619篇
劳动科学   65篇
民族学   427篇
人才学   239篇
人口学   37篇
丛书文集   1921篇
理论方法论   385篇
综合类   4887篇
社会学   813篇
统计学   101篇
  2024年   253篇
  2023年   973篇
  2022年   695篇
  2021年   920篇
  2020年   802篇
  2019年   722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459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98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如何对政策目标对象进行有效动员,是当前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议题。从乡村治理的历时视角看,“强干预式政策动员”是实现农户参与的主流过程。根据不同的乡村治理情境,政策动员存在着强度差异。结合个案分析与“柔性治理”理论,柔性政策动员尝试在理论层面对政策动员运作的类型学形成补充,其目标是实现农户的自主参与,基础是多元主体构成的行动网络,核心是动员策略的非强制性。独龙江乡的实践表明,在较弱执行压力与较强运作阻力的情境下,动员主体的强干预特性受到约束。基层政权、地方精英与普通农户形成了目标一致、行动各异的动员分工,共同构成责任有限、功能互补的行动网络。在此基础上,动员主体通过多元话语共意与互动关系软化实现柔性政策动员,进而在现实层面为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62.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桂西南壮族地区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多维耦合空间,表征出“文化空间”“空间表征”“象征秩序”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特性。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中的个体实践能动性、内在价值动能性和社会互动礼俗性,诠释出了地方传统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重塑效能。  相似文献   
63.
从全球范围来看,合作社既是对过度市场主义的反抗,又是应对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的补充,更是有温度“社会”互助的载体。基于3个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民合作社考察,试图揭示合作社运营与地方文化伦理、社会网络、文化风俗的互动逻辑,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合作社发展的范式困局,立足中国农村特殊的社会结构需求,注重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功能,引导合作社与地方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和新型治理单元,发挥创造社会空间与社会资本的功能,激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单元效能,从而构建一种文化共生、经济共享和治理共同体的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4.
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高品质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应努力遵循生态化机制、市场化机制和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形成持续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力的新格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包括推进龙头企业“上山下乡”的产业链一体化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公司及现代产业融合衔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塑造特色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特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依托景区“增长极”拓展“文化+生态”的深度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推进特色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采取多种途径对“三农”“三牧”进行以素质能力、专业技术提升为目标的“技术赋能”等。  相似文献   
65.
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是通过国家、社会、乡村等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乡村社会动态调控和管理的过程,具有参与主体多元、管理方式民主、运行过程公开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乡村治理共经历了四个各具特色的阶段。新时代的新阶段,这一地区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可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在新阶段推进该地区乃至全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6.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思维已成为21世纪个体的必备素养。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从儿童早期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性,从小开始培养儿童的计算思维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然而,当前尚未对学前儿童计算思维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因此,本研究结合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来自国内外核心数据库中的30篇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此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计算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立足现状提出了对策与展望。  相似文献   
67.
幼儿乐观品格是幼儿对事态抱有正向期待的能够积极面对困难与挑战的精神与行动。培养幼儿乐观品格,有助于幼儿取得成就、获得幸福、增厚德行。作为一种深入内心的积极心境,幼儿乐观品格由里及表的由乐观信念与意志、乐观认知与思维、乐观情绪与行为三层要素构成。基于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幼儿乐观品格发展于“基阶”以守护幼儿纯质的乐观为目标,使幼儿适应于环境;“进阶”以培养幼儿理性的乐观为目标,使幼儿能应对问题;“高阶”以发展幼儿通达的乐观为目标,使幼儿可掌控自我内心。为培育幼儿乐观品格应坚持缺一不可、共同发力的三路一“道”:强化乐观行动力,培养幼儿积极投入的行为习惯;优化乐观解释力,发展幼儿正向认知的思维模式;深化乐观信念力,提高幼儿自信掌控的心理动能。  相似文献   
68.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复杂系统工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农村幼儿教育先行。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但因多种因素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急需解决关键问题,突破诸多困境。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独到地认识到我国乡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验和探索中形成了著名的乡村幼儿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思想高度契合。乡村振兴视域下回顾陶行知的乡村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9.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通过深入阐述乡村振兴视阈下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问题,从强化政策措施落实、提升组织保障水平,加强良繁体系建设、提升良种化发展水平,加强种植结构调整、提升规模化发展水平,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聚焦产业链延伸、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凉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0.
中心工作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观察和理解乡镇政权和农村治理运转的基本特征和内生逻辑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安徽省L市H镇的个案分析发现,当下的农村工作出现了“泛化”趋势,导致了制约治理效能提升、过度动员与行政趋向、过于依赖非正式资源、乡村干部高负荷运转和策略主义盛行等问题。从科层局限与治理有效、党政体制与使命践行、国家意志与社会整合多个视角对农村工作走向泛化的原因做出了解释,要走出中心工作泛化的困境,必须着眼于合理整合行政权力、提升基层自主能力和激活乡村社会活力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