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63篇 |
免费 | 565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86篇 |
劳动科学 | 93篇 |
民族学 | 539篇 |
人才学 | 144篇 |
人口学 | 43篇 |
丛书文集 | 3247篇 |
理论方法论 | 565篇 |
综合类 | 6746篇 |
社会学 | 790篇 |
统计学 | 1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9篇 |
2023年 | 1020篇 |
2022年 | 1071篇 |
2021年 | 1132篇 |
2020年 | 878篇 |
2019年 | 732篇 |
2018年 | 236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35篇 |
2015年 | 315篇 |
2014年 | 590篇 |
2013年 | 495篇 |
2012年 | 533篇 |
2011年 | 597篇 |
2010年 | 594篇 |
2009年 | 618篇 |
2008年 | 756篇 |
2007年 | 558篇 |
2006年 | 464篇 |
2005年 | 387篇 |
2004年 | 309篇 |
2003年 | 257篇 |
2002年 | 238篇 |
2001年 | 206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周大新是一位出身农家的作家,他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湖光山色>深入农村生活内部,一方面展现了在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下乡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也呈现了乡村社会深层结构中恒久难变因素,提示了乡村社会蜕变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2.
基于技术赋能的理论视角,本文利用全国1189个外出务工村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治理平台对外出务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治理平台对外出务工村民乡村治理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数字治理平台通过增强外出务工村民的内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及其对村务信息的了解、与村民的联结四方面中介传导机制,间接促进外出务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3)数字治理平台对数字解决问题素养较高、与村庄的利益关联较深、政治权利意识较强的外出务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对更强。这些结果对促进外出务工村民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33.
南岭走廊是一条多民族走廊,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既有共同性又有民族性的治理智慧,为构建南岭走廊区域内的共生民族关系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后脱贫时代,南岭走廊区域由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转向乡村振兴的阵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结构的变迁,出现了劳动力的流动、传统生计模式的变迁、基层权威的逐渐丧失等问题,导致了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出现了缝隙,进而带来了系列社会治理困境,产生了治理危机。不管是“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还是“生态振兴”,归根结底要依靠“治理有效”衡量乡村振兴。在构建治理共同体框架范围内,重塑基层治理权威、引入协同治理、构建治理共同体和夯实集体经济可为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区域基层治理注入曙光。 相似文献
134.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新时代,为推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效果,将记忆、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展现良好的群众性、推广性和普及性,让蕴含在中华典籍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智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实现需要从文化认同、传播方式、文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经典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整合多元文化等。总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在文化润疆工作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作用,助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筑牢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5.
136.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37.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探讨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作为物理空间的地理从来都离不开人类群体的活动,而文学艺术自伊始阶段起,其发生、生产、流传以及接受等环节,都是在具体空间范围内展开并与其自然条件与社会风貌密切相关。因此,文艺研究不仅应当针对文本进行系统研究,而且还需要结合文化地理要素去追溯历史文化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演进轨迹。在当代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历史语境中,有必要将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置于文化地理的视域中加以考察,重视地缘关系和文化地理因素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的作用,这一跨学科方式无疑有利于该分支领域的学理性推进。 相似文献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