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0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549篇
劳动科学   67篇
民族学   428篇
人才学   103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2006篇
理论方法论   382篇
综合类   4588篇
社会学   542篇
统计学   101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931篇
  2022年   982篇
  2021年   994篇
  2020年   794篇
  2019年   667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366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中国西部电影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电影是在西方社会完成了由贵族城堡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换过程之后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电影则是在没有完成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之时在像上海这样的商业都会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现代都会中,既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资产阶级,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工人阶级,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城市小市民的思想趣味和审美趣味始终是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化的基础架构,这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实际发展历程。西部电影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那时,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和农村的回乡知青既构成了新一代的电影导演群体和新一代的文学创作群体,也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的新一代接受群体,从而实现了中国电影从城市小市民文化视角向现当代农民文化视角的转移。这是一个中国农村文化和中国城市文化的结合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结合部,不论从其思想内涵还是从其艺术内涵,中国的西部电影都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西部电影逐渐走向衰弱,但这种衰弱仍然是当代中国城市小市民文化泛滥的结果,并不体现中国电影艺术整体上的进步和发展,片面追求电影技术上的进步和票房经济价值导致了电影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的空虚和苍白。认真总结中国西部电影的经验,继续坚持西部电影所开创的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电影重获新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82.
乡村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剖析乡村公路建设对新农村建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将交通规划及其评价的相关理论应用于二者的关系研究,并以此为主线介绍了关系研究方法,建立了测算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分析认为,乡村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高度交叉相关,可以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均做出贡献,是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83.
乡村都市化使卷入的回族家庭在新的行政社区寻求宗教认同,进行文化构建活动。民乐回族社区是银川伊斯兰文化建设最为活跃的社区,清真寺、阿语学校、民族幼儿园三者负载着文化传播功能。村落共同体的解体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交往方式,精神社区的认同超越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它是回族以伊斯兰文化强化族群边界的精神纽带。随着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例的消长,社区也可能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984.
郭永昌 《西北人口》2008,29(1):38-4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工业化中出现的“村村点火、家家冒烟”诸多负效应对今天新农村建设仍有影响,曾经的曲折路径以及复杂后果对未来乡村社会发展同样具有警示作用。期望不重复曾经的老路,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得失;期望找到乡村理想的发展路径。就有必要解析乡村过去与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与机遇。本文在解析乡村工业化利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乡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即在一定条件下,乡村必须走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化道路。在路径选择中,要克服土地资源浪费、规模过小等弊端,形成依托乡村,集中城市或城镇的乡村工业格局。  相似文献   
985.
建国初的扫盲运动,基本上被人们视为劳动人民实现政治上和经济上翻身后,为实现文化翻身更好地建设新中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参与热情普遍十分高。但是在宏观良好发展态势下,也存在一些与运动发展不协调的心态问题。本文主要关注这些心态问题及其处理。  相似文献   
986.
建国初期,随着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进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劳动人民要求文化翻身的愿望亦日益迫切,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对农村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扫盲,进行文化重建.这一时期,黔东南地区出现了两次扫盲高潮,革命为扫盲奠定基础,扫盲也促进了革命的顺利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对随后的乡村民众教育和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许多地区兴起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实验和梁漱溟主持的邹平实验。虽然他们进行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在具体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共同点,对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8.
学校好不容易才邀请来的省特级教师将要在这所乡村小学讲一节公开课。这所乡村小学几乎与世隔绝,学校里的老师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对特级教师不以为然;有的认为特级教师是凭关系混的,是靠年龄熬的……  相似文献   
989.
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为复兴本真儒家人生和解决现实中国政治、经济问题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或方案。这种初衷与国民党原无相关之处。因而梁漱溟从主观上一直力图摆脱国民党对乡村建设的控制,竭力避免乡村建设成为国民党加强官僚政治的工具。无奈乡村建设实验权和财权一直仰给于国民党,梁漱溟又不愿与国民党发生直接冲突,因而最后乡村建设逐渐偏离了其理想设计,落入了国民党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0.
本文以粤西潭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整合和认同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的村庙与宗族的整合模式,并指出传统生产方式的恢复是民间信仰复兴的最根本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