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正中秋节前夕,我随张乡长去特困户王有礼家慰问。当王有礼接过张乡长递过去的两桶花生油、两袋精粉面和二百元现金的时候,不但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谢谢",而且扑通一声给张乡长跪了下来。这场面让我也非常激动。过了一个多月,我一个老同学的企业要招工,我就和张乡长商议:"不如让王有礼到我同学的厂子里干吧。"张乡长一听,摇摇头说:"不行,不能让他去打工挣钱!"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张乡长笑了笑说:"时候到了,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32.
不差官     
李增录 《人才瞭望》2009,(9):104-104
老同学的儿子年富力强,风华正茂,大学毕业回县从政,一帆风顺:先在县政府给领导当秘书,言听计从,很快入了党;两年后,步入正轨,提到一个乡里当第三副乡长;又两年后,脱颖而出,升为一个镇里的镇长,成为仅次于镇党委书记的“二把手”;再两年后.又上一层楼,当上了另一个乡的党委书记,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过了4年“说了算”的瘾,就到县委组织部当了第一副部长,离“县处级”只差一步了……  相似文献   
33.
说错话     
老油嘴虽然是个一般群众,却因为嘴巴巧、会说话,成了乡里的红人,乡长十分关照他。但有一次,他却说了错话,而且后果特别严重。那天乡长马三枪让人跑来找他,说上面又来人考察了,电视台跟着采访,现场直播,让他赶紧回去,  相似文献   
34.
一个乡长月薪只有千余元,却能经常喝茅台酒、抽玉溪烟。我们把这叫做公款吃喝。无论这种吃喝有多么频繁,成为他的生活常态,而且他总是从餐桌上把烟酒带回家,通常也不会算进他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王小鲁教授关于灰色收入的最新报告,也基本没有涉及这一块。  相似文献   
35.
温暖的回报     
贫穷有很多种,富有却只有一种——爱心。郑全德46岁生日那天,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乡长召见了他。这让他觉得很荣幸。第二,他存私房钱的事被老婆发现了,所幸老婆并没追究。这两件事成了村民的谈资,最后浓缩成另一个版本:郑全德被老  相似文献   
36.
卢周来 《领导文萃》2009,(6):113-115
99:1,怎么办? 假设你是某一个100人集体的负责人,现在有一个决策,如果通过的话,可以为这100人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人带来200元收益,而给另外99个人每人带来1元钱损失。如果这个决策用民主投票的方法付诸表决,结果一定是“99票反对,2票赞成”,从而无法通过。  相似文献   
37.
开庭审判     
张平 《领导广角》2001,(11):54-54
我曾在乡党委当过宣传委员。有一次,新来的李乡长问我,这个乡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我说最严重的问题是失学儿童太多,全乡至少有200名适龄儿童没有人学。李乡长点点头,说确实太严重了。他派人去劝农民送孩子读书,可收效甚微。李乡长生气地说:“把最顽固的那个家长送上法庭,‘杀’一儆百。”  相似文献   
38.
而对社会不公,一砦媒体记仗义执言是值得肯定的,但抨击社会时弊时所使用的批评标尺却令人生疑。比如,一个乡长因为收粮打了村长或农民,他就说:“一个小小的乡长,竟敢如何如何。”我不是一个官本位主义,我对时下的一些“骑着摩托托着枪,村村都有丈母娘”的恶乡长也是深恶痛绝的,但我每次从电视或报刊上看到这样的议论,总像吃饭时吃出了苍蝇一样恶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9.
抬车     
张峰 《领导文萃》2009,(11):148-148
A乡的张乡长和B乡的李乡长同坐李乡长的桑塔纳去两乡交界的Q村处理一件事。车近Q村地界,过了前面的一条小河就是Q村了,说来也巧,李乡长的桑塔纳刚刚下了河坎,就突然熄了火。李乡长正要下车推车,前面过来一群Q村的村民。Q村属B乡,李乡长就喊:老乡们,我是你们的李乡长,请你们过来帮着推推车。村民们二话不说.就都围了过来。他们对李乡长说:“你们坐在车里不要动.干脆我们帮你们把车抬到河岸去!”  相似文献   
40.
万佳 《21世纪》2009,(12):67-68
在当地人的观念里,一妻多夫是最理想的婚姻形式。几兄弟共娶一个妻子,家庭财产不会分散收获虫草的季节尚未结束,热心的乡长能为我们找到的采访对象非常有限。先是一位生活在一妻多夫家庭中的丈夫甲,妻子和丈夫乙丙丁还在山上采虫草。由于考虑到我们的核心话题应该是女人才能解答的,乡长便爽快地将我们带到拉珍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