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37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412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因为书信便于抒发感情,让人倍感亲切,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你如果使用书信作为应试文体,往往能够给阅卷者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同时,书信因为需要一个假定的阅读对象,所以也给同学们进入写作情景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对象,使得你的感情有了倾诉的场地,这样你写起来也就感到好动笔一些。书信还可以构成作文的特殊的道具,便于跨越时空地安排情节,省略中间的叙述过程。运用这种形式作文,表达自由,可以记叙、议论,抒情,便于同学们构思。又可以避免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32.
"客邮"是指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侵犯中国主权,在中国传递信息及物资的早期西方邮政系统。《在广州的十四个月》一书,是鸦片战争之后,1877—1878年"客邮"在广州发展的具体记录,也是"客邮"运作从秘密到公开、业务从部分到完整、影响由局部到全局的变化再现。可以从中认识书信在当时客居中国的外国人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客邮"对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及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3.
《太平经》语词补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典籍<太平经>保存了东汉时期大量的口语词,在语言研究上极富价值.本文考释了其中的七条语词,为时贤的研究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134.
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人员中,许多人虽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掌握专业英语词汇不够丰富或不够牢固,在将中文信稿翻译成英文或直接用英文书写草拟英文业务书信时,往往在表情达意上出现一些疏漏.要熟练商业英语通信,通常从研究商业书信开始.  相似文献   
135.
《歧路灯》词语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研究18世纪中原官话的不可多得的语料。由于各种原因,以往学界对它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其中十分丰富的方言俚语都很少有人问津。对该书中“投词”、“信惯”、“撞头撞脑”、“黄金入柜”、“扣”、“开拨”、“嫌择”七个词语加以诠释,对《歧路灯》的语言研究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6.
个体量词用于计量名词时,不是随意的.从文字学角度来说,在汉语中,名词和个体量词的搭配都与个体量词的字形、字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与名词所记录事物的外在形体和语言使用者的观察视角也有很大关系.这种关系,也正是汉语个体量词与名词搭配的理据.  相似文献   
137.
甘谷方言人称代词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谷话中有一些迥异于其他方言的语言现象,保留了许多上古、特别是中古的特色词语。文章主要通过对甘谷话三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考释来探求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8.
福安方言是闽东方言中较有特色的代表方言,它对周围其它方言的影响较大。文章对福安方言词的最初书面形式进行追索与考证。通过音义结合、方言比较等方法,分别从其词义、语音以及文字的历史与地域的流变上对其本字进行考释。同时列举了古代文献数据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39.
孔慧怡的研究将臆测、想象、虚构的方法运用到鲁迅研究中,这是不严肃的,鲁迅给许羡苏的信,只是谈一些具体的日常事务,并无神秘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0.
我和薛林先生相识是在1993年秋.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教授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主持召开的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之后直至1998年,我们之间互有书信往来.尽管真正相交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我对老先生的印象却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常常觉得我们已是相识、相处很久且永远也忘不了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