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411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汉代出土遣册是对当时实际用语的真实记录.本文通过对遣册中同类名物词语的穷尽性汇释,结合传世文献相关用例,并与出土物对比,对遣册中考释尚未明确的名物词提出了新的见解.如遛犬、横戟、钦柯;分析了异名同实的名物词,如茀、费节.  相似文献   
152.
《上博七·郑子家丧》有“(怲口)”字,对此字之释读,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分析了此字的结构,认为其字乃从厂、从心,丙声,在简文中读为“变”.笔者此读法于音义皆通,在字形上则可解决诸家释为“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3.
154.
对田野调查发现于重庆彭水向家坝蒙古族村象鼻子洞的"象鼻塞碑"及残碑进行考释与分析,确认二碑立于1862年和1864.年;"象鼻塞碑"及其残碑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推动重庆民族地区地方文化和清代重庆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而且对探究清代重庆蒙古族与周边民族关系和文化互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5.
因声求义法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破假借、求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许多从字面上无法获得意义解读的词语,如果能够破假借,求得本字,往往会使词语的解释更加可信。利用破假借的方法考释了"案如"、"般唆"、"策宝"、"阿污"、"执告"、"扶章"、"戒伏"、"拟虑"等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八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以期为道经的研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6.
邹伟林 《社科纵横》2014,(12):130-132
《生经》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一部本缘部佛经,经文故事性强,语言通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汉语口语的面貌,但是考释《生经》全文,有些语词不易索解,辞书未载,本文对《生经》中的部分疑难语词如"博掩子、参宜、下使、驰迸、隆崇、流盈、虚欣、顽騃、殃舋"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57.
书信体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文论形式.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数量多,内容涉及面广,问题意识突出,形式灵活多变,成为明代众多文学流派传播文学观点的重要途径.对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的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8.
"米昔刀"考     
马明达 《回族研究》2006,(4):122-125
米昔刀是一种弯型刀,主要是骑兵兵器,刀形弯如半月,是为了更适于马上劈杀和挑刺。这种刀曾经流行于西亚、中亚,后来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它又是土耳其人手中的利器。本文运用大量史料,论证分析了此刀传入中国的时间、方式、途径及其刀法的传入等问题,指出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中国兵器史与武艺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事情,而它的传承则很可能与崇尚武艺的回回民族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9.
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侨批所记载的抗日战争有关史实极为真实、珍贵,是抗战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精选了侨批中有关记录抗战的点滴史料展示给读者,以此来揭露日寇在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所犯下的累累罪行,讴歌海外侨胞共赴国难的爱国壮举,并提出现阶段要重视侨批文献史料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60.
鲁迅和沈从文的关系是学界时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前沈从文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在《鲁迅的战斗》、《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学鲁迅》等多篇文论中都有论述,认为鲁迅作品中具有他认为构成经典文本重要内容的"人生可悯"的情感因素;盛赞鲁迅"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对鲁迅为文为人的高度评价体现出对鲁迅的逐步接受。建国后改业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在他的大量书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富有意味的是,他人生的后40年在书信中提及鲁迅时多隐含讽刺,鲜有溢美之词,而是体现出一种疏离: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