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清代天才诗人黄仲则的名句。黄仲则的一生,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是以才发此愤懑之慨、不平之鸣。  相似文献   
22.
周峰 《职业》2013,(35):147-148
本文揭示了在较为封闭的境遇中,魏书生独创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和国际元认知理论相贯通的颇为奇特的现象,详细介绍了魏书生教学法的内容和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23.
说实话,我很欣赏像魏书生那样的语文教育名家,但他的那种教学方式不是人人都能学来的。要是我们也像他那样"开学的时候把教材和教参发给学生,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偶尔去上两节课"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我不相信我们能办到。魏书生能办到,那是因为他有他的人格魅力和语文素养,试问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有吗?因此,我们对名人名家可以崇拜,可以景仰,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因为有些东西我们是模仿不来的。当我们不能模仿的时候怎么办,我觉得不如将语文教学"简  相似文献   
24.
《远去的驿站》以三个家族为中心演绎中原近、现代历史。名门望族、地方豪强、草根百姓,势力悬殊,却共同构建了20世纪河南历史风云变迁的苍茫画卷。父亲张聪浪漫、短暂的学术生涯象征了现代文明的艰难生成与知识者的悲剧宿命;书生齐楚、大舅孟诫与姨父贺胜投笔从戎、从政的革命传奇经历里善恶交织,激情荣耀与险恶舛蹇共生。可惜小说缺乏对他们心灵的深度探询与拷问。小说展开对生命、世界、历史的思索,拓展出一派苍茫、寥廓的浪漫、诗意境界,但亦有意蕴以及美学上的凝滞、瘠薄,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25.
何照文 《生存》2020,(8):0225-0225
书生”这个词是不是产生在孔夫子时代,不得而知。但孔夫子一出“书生”一词便产生了。关于孔夫子,真的有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翻覆。把一个凡人推到圣人的境界,毁誉就无休止了。但从此,书生的形象便定格在历史的风尘中,定格在天地之间。或一袭浆白的长衫,或一身蓝道林土布的长袍,目光淡远,面容清瘦,匆匆行走在深秋的风里。  相似文献   
26.
探讨"浙江潮"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语丝作家群是一个重要视角.这个以鲁迅、周作人领衔的作家群体有鲜明的浙江地域色彩,其创作业绩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浙江文学精神.语丝作家群的启蒙文化立场、平民知识分子心态、自由主义的政治态度,在现代知识分子中有一定代表性,由此确定其在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27.
元代婚恋戏中的书生大都对女性姣好的容貌体态表现出倾心的慕恋,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又往往缺乏坚韧的意志和足够的勇气,放纵而又怯懦,狂热但不免畏蒽,呈现出文化转型期下层文人带有普遍性的任诞与卑俗并存的矛盾性格。文章旨在分析认识元代书生这种群体性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社会和文化诱因。  相似文献   
28.
《聊斋志异》写了各式各样的鬼 ,学人亦多有品评。但其中的“鬼书生” ,作为一个群体 ,却鲜为人论及。该文认为 ,作为群体的鬼书生 ,既有突出的共性特征 ,又有鲜明的个性差异。他们表现出的那种“科举情结” ,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广大读书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29.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呈现出一种集体苍白的状态,缺乏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这种苍白性与当时书生群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可以从其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地位的低下来加以阐释.《聊斋》中的书生群体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出路,他们注定只能跌落于虚无.  相似文献   
30.
书生的人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生发点,具有阿基米德点的作用。魏书生人学思想包括人性观、人际观两方面的内容。他的人性观可概括为善恶混杂的人性观,人际观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三个方面。这种人学观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局限,启示我们要多维度地来认识人(学生) ,从而实现人性化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