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政治事功意识对鲁迅文本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军 《云梦学刊》2010,31(3):110-112
政治事功意识使鲁迅的写作在政治和艺术两个方面同时获得了成功。在政治上,它为这些作品强势进入官方意识形态流通体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使鲁迅的影响力在广度和深度、空间和时间上都遥遥凌驾于其他任何作家之上。在艺术上。政治事功意识的参与使政治性与个人性的辩难格局得以形成,从而带来了鲁迅文本在主题上的含混、暧昧和多义性。  相似文献   
22.
在孟子的思想中,"仁政"与"王道""王政"是意义相通的几个概念。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一种道义至上的精神。其基本内容是:以民本为社会基础,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德教为为政先务,以"不忍人之心"和"亲亲之情"为人性根据,以"仁"或"仁义"为最高原则。孟子的性善论为中国人的道德责任确立了超越性的价值本原,行仁政由此亦成为为政者必然的道德责任和天职所在。孟子既强调伦理共同体必须以道义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亦不否定功利、事功的合理性。其仁政、王道原则,与"霸道"在事功、功利层面,具有一种意义重叠的关系。孟子仁政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了在"道义至上"原则基础上道义与功利的内在统一性。孟子的仁政、王道论对当今国际社会合理秩序的建立,亦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石群 《浙江学刊》2006,(6):191-193
陈亮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以义利观为核心的事功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勇敢地站在了当时的“显学”———理学的对立面。本文试从陈亮事功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及终极目标来分析陈亮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4.
论叶适经制事功之学的渊源及其与理学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思想学术最早可追溯到“永嘉九先生”,而其直接渊源则为由薛季宣开创、经陈傅良发展的永嘉事功之学。叶适倡导事功之学 ,主张义利统一 ,并提出了“务实而不务虚”的原则。批判传统儒家的超功利主义价值观念 ,并由此与理学学者形成了分歧与对立  相似文献   
25.
朱熹的治道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治道思想 ,其治道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为了重整伦常 ,建构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德理论 ;其次他借鉴佛老 ,使其成德理论更加哲理化 ;再次 ,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 ,朱熹对事功哲学予以了排斥。他通过这三点 ,把当时的社会价值内化到个体之中 ,因而构造了一个明晰的角色与地位系统 ,为当时的社会找到了一条长治久安之路。文章还对朱熹治道的负面影响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26.
阳明学在中国兴起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传到日本,在17-18世纪时以其简易直截而为日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接受,并与日本的社会历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思想,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功用,其成因主要是由中国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因社会历史背景及民族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7.
崔铣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有“中州杰士”之美誉。他自幼聪明好学,在成长过程中善于吸收、接受其他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形成了转益多师、开放兼容的文化意识,表现出鲜明的中原文人精神特质。崔铣入仕后不畏强权,敢于触犯宦官刘瑾,勇于弹劾因“大礼议”事件而升官的张璁等人。崔铣很有文学才华,但其一生以事功为追求目标,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其著述能直面现实人生,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论诗主张先接触事物,因物有感,因感生情,体现了中原文化精神中兼容并蓄、注重实践与事功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8.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彭玉麟晚年膺巡阅长江之重任,每年往返万里,整顿军纪,督促训练,除去贪佞,保举人才,使江防稳固;彭玉麟受任于危难之中为广东防务专使,实施了各种防御措施,提出了许多海防方略,既巩固了当时的海防,又为将来海防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0.
汉魏名士中存在着事功派与浮华派的分歧。事功派名士贵务实,多有经国济世、打理庶务的能力,长于政治经济;浮华派名士尚虚誉,多有清谈交游、论辩著述的能力,长于思想文化。双方既特色鲜明,又在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魏社会政治的变迁中,双方经历了若干次冲突,之后逐渐走向融合,最终混一为以儒玄双修为特点的士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