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21篇
社会学   1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21.
西昌方言中的“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是西昌方言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倒"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动态助词、介词、副词和构词后缀。本文通过分析"倒"字的词性,重点介绍"倒"字在西昌方言中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222.
"里"字在近代汉语中可用作结构助词,它是一个相当于结构助词"地",但只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的独立助词.  相似文献   
223.
<诗经>中的"维"字除几处作动词外, 均作助词, 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这种助词用法与"维"字在句中的分布有关."维"字居句首, 结构上表提引, 语气上表限定; 居句中, 结构上表确认, 语气上表强调.同时,"维"字在表限定或强调语气时, 如具有排他性含义, 则形成了仅独语气.  相似文献   
224.
"的"、"地"、"得"是三个不同的结构助词.虽然历史上它们合用,但分用体现了语法发展的趋势,是规范化现代汉语的要求.今天,社会上混用"的"、"地"、"得"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混用毫无疑问是不规范的.  相似文献   
225.
四川官话中的助词"来"黏附在分句或全句末尾,具有表"先行"和"经历"两种时体意义,分别用"来1"、"来2"表示.VP来1=先VP.表"经历"的"来2"和表"曾经"的"过2"有所差异,不能任意替换.助词"来"来源于趋向动词"来".  相似文献   
226.
格助词在日语表达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テ”因其多义性和多样化用法使学习者难以正确把握和运用。先行研究中以分析各个格助词的具体语义和用法居多,用认知理论分析语义构成的较少。间渊洋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化理论考察了“テ”的语义扩张过程,指出“テ”的基本语义特征是对动词所表示事态的消极参与和状态的限定。从认知的角度并结合间渊的观点能简化“テ”的语义和用法的传统分类,对其多样性语义构成做出较合理的归纳。  相似文献   
227.
文章举例分析了彝语与其他同语支语言结构助词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如结构助词的丰富性、多功能性、多义性、后起性和发展过程的相似性 ,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以及表现在结构助词次类中的诸多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28.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1)动作完毕;2)动作或变化的过程已经经历过、尝试过;3)表示整个动作过程从头重复;4)要去尝试做一下该动作或决意要干某事。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3种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中的使用情况,认为动态助词“过”是动词“过”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9.
明清时期动态助词"将"的发展演变及衰亡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动态助词,萌芽于魏晋,形成于唐代,宋元时期得到充分发展,明清则开始走向衰落。论文通过穷尽调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中"将"的使用情况,结合"将"所在的句式,对明清时期的动态助词"将"进行了描写分析,揭示了动态助词"将"发展演变的轨迹、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0.
河北中南部方言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主要语音形式为独立音节“的”尾,部分方言兼有“的”变。通过对变音区域和重点方言的考察,发现“的”变有“直接合音”和通过增音型“的”尾合音两种方式。对结构助词“的、地、得”在河北中南部各地不同的语音形式和在特定方言中的音形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建立该地区结构助词较为完整的语音历时演变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