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27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03篇
人才学   3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00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1448篇
社会学   136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81.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2.
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之间建立起某种学科性关联,源于"文化"在我们时代爆发出的巨大力量和深刻影响。我们知道,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对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可经营性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市场价值转换赢得了合法性身份,也让文学艺术产品的商业潜能开发有了实现的合理空间。当"文学的商品性"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边缘话语,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融通也就开启了它的历史性征程。自此,文化产业之于  相似文献   
183.
互文性指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其它文本而独立存在,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仿拟也是一种互文,通过仿照已有的语言材料,临时创造出新的词句和语篇,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用互文性理论解读传媒话语中的仿拟修辞,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仿拟文本以及传媒话语的内涵,为传媒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4.
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长期忽视社会结构的基础性与限定性作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提出是对多民族社会结构断裂的纠偏和修复。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具有路径创新的意义,它是一种新型、多向、平等的社会结构模式,其目的在于创造有机的民族团结。社会融合具有消除社会结构分割、社会资源排斥、社会心理疏离的三重意涵,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内在目标高度契合。积极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融合是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  相似文献   
185.
《CEPA》第15条为便利内地、香港和澳门之间专业资格人员跨域流动提供了指导原则与协作平台。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承认制度涉及国内法与国际法两个层面;内地与香港、澳门应在尊重彼此间法律制度现存差异的前提下,区别不同职业资格类别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包括职业资格互认在内的灵活方式实现职业资格承认。  相似文献   
186.
语篇的"互文性"理论输入中国四十余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然对其阐释迥然。所谓互文,即在语篇构组的过程中,表达主体为强化其意念语篇的语势,引入已存历史语篇的过程和结果性。互文性的特征有三:语义的双值性、主体的主导性、功能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7.
王健 《职业》2015,(3):131-132
本文从教学工作会议楷书上下结构汉字的组合方法一课,总结平日书法结构教学的某些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8.
奥登的《中国十四行诗》常常被理解为对战争的抽象思考或者对奥登本人心路历程的追溯,但是作为战地行纪,它首先是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的描写.虽然奥登当时有“超越政治”的思想倾向,但是其作品毕竟是有感而发,以具体历史事件为基础.因此,把《中国十四行诗》与《战地行》中的旅行日记进行对照,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文阅读,可以挖掘出其中的历史细节和具体指涉.细读每一首十四行诗,还原它们的历史,对于深入理解这组作品及其抗战叙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9.
嵇康《卜疑》是拟屈原《卜居》之作,两文互文开放,呈现出从卜问宅基到卜问处世再到愤激质疑世道的轨迹,又各自与所处文化语境互文相生。屈原《卜居》与古代卜辞结构相通,嵇康《卜疑》在结构上仿效《卜居》,在思想上凸显徘徊于显隐之间、嫉邪憎恶却无能为力的无奈心理。魏晋时期对屈原的广泛接受是《卜疑》拟效《卜居》的独特语境。  相似文献   
190.
“云雨”作为男女之事的隐喻,历来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实则它有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是文化互参、文本互渗的历史产物;在《高唐赋》与诸多文本的空间交汇中,“云雨”逐渐演化为性文化符号而世代承传;在具体文本中“云雨”的本义与喻义则往往混淆不清,其指涉意义只能在互文性中予以厘定;在“楚天云雨”话语中,互文性营造了楚地独有的诗文化风情;历代诗人对《高唐赋》或认同、追随,或否定、批评,实际上都是与它的对话;而批评者则用“误读”的方式对它进行修正,这种修正不仅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话语诉求,也反映了后来诗人挑战前文本霸权的意图;《高唐赋》在互文性中显示了弥久不衰的生命力,验证了其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