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大体来说,凯特·肖邦代表作《觉醒》中的女主人公爱德娜被视为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的正面人物形象。从五伦视角来审视爱德娜,认为实情并非如此。其一,她违逆父亲且未尽到侍奉父亲的职责;其二,她婚内出轨,对丈夫不忠;其三,她因自己的性格和姐妹们闹僵,鲜有往来;其四,她缺少对朋友的关心,未能做到和朋友志同道合。总之,她是一个违背中国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四伦的反面人物形象。通过五伦这一衡量人际关系的准则来审视爱德娜的行为,以期起到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3.
“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已为现代人类日益关注。在寻求这一战略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深入到哲理层面,从根本上疗治工业文明的某些认识偏颇。而以整体思维为特征的东亚智慧正可为现代人类提供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哲理启示。其一为《周易》等中华元典深蕴的忧患意识;其二为中华元典阐发的和谐观念和中道观念;其三为农业文明留下的上遵天道、下循地理,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的绿色意识;其四为人际间互动互济的五伦观。东亚智慧作为古典思维,所潜藏的只是克服现代病的暗喻,并不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东西方智慧的互补相济,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友好对话,促成价值理论与工具理性的协调,方有可能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4.
翟学伟 《社会》2016,36(5):1-35
“伦”字及其含义究竟属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还是社会构成方式,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占有什么地位,存有许多重要而未尽的讨论空间。作者首先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重要思想家及社会学家的见解,尤其是他们对“五伦”的认识,以此廓清“伦”的社会学含义。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接着通过与西方社会学中关于自我、角色、社会网络、社会分层及不平等等方面的比较与对话,提出了“伦”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公理、相关定理及其现实社会运行与变异。对“伦”之社会学含义的层层解读,有助于明晰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相应的运行方式及其机制,并形成一种解读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5.
36.
37.
友谊是人际关系中最宝贵的一段因缘——朋友虽列于五伦之末,而朋友的范围却包括得最广,你的君(现在可以说是领袖、上司),臣,父,子,兄,弟,夫,妇,同时都可以是你的朋友。  相似文献   
38.
儒家人伦思想以博爱为基干。君子之道始于夫妻之爱,杜甫的夫妻之爱至为深淳;继而产生父子之爱,杜甫的父子之爱最是慈孝;推广夫妇、父子之爱,杜甫对弟妹的爱终身不衰;推广家庭骨肉手足之爱,杜甫对君主的忠爱发自真性情,醇恳诚挚。他以狂热而坚韧的生命力与爱心,塑成了千古不朽的仁者风范、君子人格。这是儒家精神似现实而极超越的结果,近乎“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39.
明代著名戏曲《伍伦全备记》和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撰作,是为了宣扬儒家五伦观念和忠孝思想。儒家的道德追求在于个人的提升,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现世的人伦秩序。儒家的道德伦理教育不需要依赖宗教善恶报应的力量,但在民间的表达却不一定如是,这不单在中国,在古代的韩国也如出一辙。本文尝试探讨中国及韩国的文学作品中对忠孝观念的阐述,并通过《伍伦全备记》与韩国汉文小说《彰善感义录》的比较,了解道德宣扬和宗教关怀在两种通俗文学著作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0.
"三纲"的本义是"皆取诸阴阳之道",使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成为绝对尊卑和绝对主从的关系。此说始于汉代,以适应"汉承秦制"。先秦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都不讲"阴阳灾异",而汉儒因有了"君为臣纲"的思想,故而"屈君而伸天",用天神的权威和"阴阳灾异"来节制君权。儒家是服从于仁道,以人民为"大我",以为民、利民为"大局",此义不是"三纲"所能具有。"三纲"在中国古代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在现代已无现实意义;相反,批判"三纲"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