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552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782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回首百年"五四",需从其"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双重气质说起。置于历史时代背景之下,从"文艺"和"启蒙"双重维度审视新文化运动的起伏、颉颃、变奏,可以清晰把握其"来龙"与"去脉"。以"文学"作为共执的支点,胡适"改良"的谦和、不确定性与陈独秀"革命"之坚定无比、彻底决绝正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气质的根本差异。"问题与主义"之争、"自由与解放"之争、"提高与普及"之争等都是胡适与陈独秀等《新青年》同仁对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拣择与流布,是"复兴"与"运动"的分理。最终在中国语境下,新一代知识分子纷纷从书斋中走出,与工农大众为伍,"运动"以强劲态势压倒"复兴"。从双重气质到单一气质,由复调到单调,"五四"经历了由乐章到华章之血与火的历练。  相似文献   
42.
100多年以前,我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青年是发起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在五四运动中起了关键作用,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此,青年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活跃起来,开启了青年发起进步运动的先河.当代青年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43.
基督教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宗教领域的反映,部分基督徒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人道主义、理性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对基督教提出了自证、改良及中国化的要求.他们一方面回应“五四”知识分子的质疑,寻求基督教与新思潮的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在反基督教的潮流中以中国化的方式进行自我改造,主张建立本色教会和本色化神学,对20世纪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五四"时期一直是我国近代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纵观当前研究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怎样产生影响,即产生影响的具体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还鲜有关注。本文根据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的观点,将广告活动影响消费者观念和行为的过程看做一种消费仪式的构建,并以这种消费仪式的构建为线索,论述当时的国货广告如何通过爱国主义消费仪式的构建来影响消费者的爱国情感,使消费国货成为爱国的象征,并变成一种时尚和潮流,最终使其成为当时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实现爱国主义的大众化和世俗化过程,以期为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大众化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5.
中国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随着国家形态的嬗变而传承演进.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侵凌的逼促下,文学中表现出鲜明的国家话语,辛亥革命以后,更是具备了现代色彩.五四时期,文学中的国家话语并没有因为个性高张而中止,而是随着五四爱国运动以及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事件的发生,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直接描写历史事件,国家问题的背景化,对中国历史文化与现代国体的认同,同阶级话语、社会话语的交织.  相似文献   
46.
黄开发 《江淮论坛》2002,(3):94-101
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是站在启蒙现代性的立场上提出文学现代性问题的,他们虽然也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念的影响,但对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特征关注不够.文学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这一方面使新文学回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五四文学观念现代化的不彻底性,并给后来的新文学带来了消极的后果.  相似文献   
47.
五四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的滥觞 ,晚生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在 2 0世纪末的发展。本文把世纪两端的女性写作对列在一起 ,从女作家创作中对母亲和男人的心态、情爱观、性心理等集中体现女性意识的几个方面进行比照 ,在比照中透视近一个世纪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48.
五四时期作家纷纷选择书信体与日记体这一小说体载,看重的是它在真实袒露创作主体隐秘的内心世界,表达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方面的潜能.它使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虚构性,以类似于真实日记或书信写作的状态进入小说创作过程.当时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在摆脱了日记与书信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之后,仍然具有强烈的表现性,把小说的叙述引向创作主体自身.即使在使用第三人称时,一些作家不仅仍然写着关于自己的故事,而且仍然固执地寻找着用第一人称表达的机会."新文学"的读者,则希望透过文学作品看到作家真实的心灵世界,寻找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以作家真诚而又真实的自我面对读者作为五四时代一种独特的小说写作伦理,体现出的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公民平等人格交往基础上的新的启蒙境界.  相似文献   
49.
五四运动爆发后几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五四作出了初步的解说。他们极力凸显其政治意义,赞扬五四政治运动中“直接行动”的精神,昭示了马克思主义者把五四视作一场“革命运动”的萌芽和共产党人五四激进革命话语的产生。  相似文献   
50.
"五四"时期,以前期创造社为中心的浪漫感伤型文学风行一时,它抒写了一代知识者在追求新生的历史进程中感时伤世的真诚歌哭,彰显了现代中国民族与文学在大转型的历史青春期所特有的生命质地与情感色彩,并以追求自由的本质与情感解放的启蒙路向,以及大异其趣的美感意识和美学风格,完成了对于文学性的追求与表达,在呈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学景观的同时也昭示了契合时代特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