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550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771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运动时期,广大中国妇女以前所未有的革命姿态,英勇地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她们组织爱国团体,创办妇女刊物,从行动上、组织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她们争取男女平等教育,主张社交公开,婚姻自决,经济独立,从思想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六三”以后,无产阶级劳动妇女参加战斗,改变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方向,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向前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更从政治上、领导力量上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使之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2.
殷海光早年就以"五四"为旗帜,极力的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揭露中国传统的缺陷,进行着激烈且全面的反传统.殷海光晚年对五四运动、五四反传统现象都有了理论上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3.
胡风的语言观是和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相联系的。他把语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样相”和“活的民族现实”作为评价语言优劣的标准,坚持作家对语言取舍的主观精神,坚持语言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民间语言(形式)或多或少夹杂着封建意识,因此反对对民间语言的过度迷信。胡风的语言观体现了他捍卫五四文学传统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民间形式”(语言)相当程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74.
吴翔宇《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一书,从"中国想象"的角度来解读五四儿童文学,独辟蹊径,探究了五四儿童文学参与中国新文学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实践,深化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论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初,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因发生于"五四"运动前后,因此又被称为"五四"启蒙。这场运动将以资本主义配置为典范的现代性观念广泛传播,但最终中国还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文化心理上来看,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即"五四"青年传播的启蒙思想本身存在误读,混沌不明;近代中国的启蒙一直面临着"救国存亡"的压力,社会主义更好地回应了富国强民的需求;儒家传统文化作为群族心理和生活方式参与进现代性建构,影响着民众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6.
五四前后的翻译高潮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改变了彼时作家的创作轨迹。冰心作为新文学第一代重要代表作家,有着强烈的传统文学气质,但时代涌动的翻译热潮又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审视社会和自我的视角,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对冰心早期创作的思想观念、表现方法、语言应用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成为研究翻译参与文学建构的上佳样本。  相似文献   
77.
五四文学思潮是一种从本质内涵、审美特征到表现形式皆判然有别于封建文化观念和形态的文学新思潮。但五四时期的文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审美规范,它所流露出的追求自我和自由的审美理想已然在无形之中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框架,形成具有五四时代特征的审美追求。而五四作家各异的审美风格就是五四审美追求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庐隐审美追求的悲剧美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8.
受到正统文学史叙事的影响,学界对当年的"文白之争"往往满足于粗疏笼统的"文言反动""白话先进"的对立判断.其实,"五四"的思想故事绝不是仅靠一家之言就能撑起的历史叙事,而需要以"群言"的方式对细节进行不断填充.《重撰"五四":在语义与场域之间》摒弃了单一历史主体的正统叙事,通过呈现"五四"场域中多元主体的思想表达与文化...  相似文献   
79.
施军 《齐鲁学刊》2004,(2):139-142
五四文学革命后,才出现了从文学观念到作家及作品的现代化品格的全面含蕴,因此以1917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是适宜的。1917年之前其他时段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五四文学革命质的飞跃准备了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80.
五四”作家之普遍近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中既有以夏尊等为代表的信仰佛教并对佛教有精深理解的作家 ,也有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虽不信仰佛教 ,但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欲在佛门找到心灵的归宿的作家。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尽管坚决反对佛教空观思想 ,主张以科学代宗教 ,但是强烈的皈依心态却使他们对佛教的否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 ,只有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少数作家自觉地以佛家之“空”解构传统之“有” ,从而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心态 ,这是极其难得 ,也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