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1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3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585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01.
<正>"云里头,天边边,有座高高的吕洞山/它是苗家敬奉的神,它是苗家祈福的仙/千年说,万年传,美丽的故事在人间……"(摘自歌曲《吕洞山神话》)吕洞山区位于保靖县东南部,辖水田河、葫芦和夯沙3个乡镇,因境内有"苗族圣山"吕洞山而得名,这里居住着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吕洞山主峰海拔1224.6米,峰间两个并列的穿洞呈"吕"字  相似文献   
902.
断层和地震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汶川大地震就是龙门山构造带内映秀—北川断层活动的结果。青藏高原板块和四川盆地板块之间相对挤压运动,在断层带上产生巨大的能力突然释放,造成了这次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903.
唐至清代,徽州紫阳山的人文景观分作道教和儒学两类,前者以紫阳观及其前身许真君祠为代表,后者以紫阳书院及其文化源头紫阳书堂为典型,二者并存山中。人文景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紫阳山道教空间的萎缩和儒学空间的扩张。经过地方士人的长期塑造和清朝皇权的直接干预,儒学圣地取代道教仙山,成为紫阳山最主要的文化形象。徽州名山众多,紫阳山脱颖而出的关键原因为其具有的崇高文化形象。在徽州士人的塑造下,赞颂紫阳山之高的诗文不断涌现,紫阳山形象愈益高大,竟被视作徽州居中最高之山,形象与地位抬升至极点。这一塑造过程最终成功,根源在于"紫阳记忆"。"紫阳记忆"生成于朱熹游览紫阳山之时,历宋、元、明、清而日渐强化,在地点上由紫阳山扩散至徽州乃至全国。在紫阳山名声日隆之时,其儒学圣地的文化形象愈加突出,再加上"紫阳记忆"的作用,使紫阳山成为徽州的象征,"紫阳"一词也成为徽州的别称。  相似文献   
904.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兴致勃勃地和妈妈一起去爬罗裳山。 到了罗裳山脚下,哇,爬山的人可真多啊!这儿一群,那儿一伙,真热闹!开始爬山了,我心里想:我一定要冲到前面去。于是,我放开妈妈的手,迈开步伐往上爬,可是爬了一会儿,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脚开始有点酸了,可我坚持往上冲。爬到了半山腰,我发现山路两边都长着许多郁郁葱葱的树,  相似文献   
905.
《在山的那边》一诗的“信念”主题是在经典化过程中和特殊的文本“谱系”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进一步考察该诗的文本“谱系”,并将此诗重新归置于“八十年代”或“新时期/文学”的思想文化语境中,可以打开其“信念”主题之后不同寻常的隐秘的文本空间。此诗在“山-海”对立的结构形式中表征了“八十年代”“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缺失或不满,即“求诸于外”的文化意识与精神“失父/寻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906.
以宝顶山大佛湾石刻群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规模宏大的"两宋世风俗画迹",铸造了极为可观的世俗生活美的壮丽景观,当世民众尤其是北、南两宋时期的丰富社会生活十分直接地进入到了诸多无比辉煌的石刻画面的构筑之中,使其内在的思想意识"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感化信众们灵魂的目的.大足石刻可谓前此石窟艺术世俗生活美创造发展的集大成作品.  相似文献   
907.
蕴含着丰富美学内涵的“两山”理论,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的思想”的重要发端,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原则,更是新时代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针对美学经济的系统化分析,旨在打通以“两山”理论为代表的国家关于美的建设方针与实践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两山”理论孕育的美学经济发展路径是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供需联动的新经济学范式革命,是一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也是一种以意义为核心、以情感为动力、以人民共同富裕和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推动国家发展的创新型驱动战略。从“‘两山’理论”到“美好生活”,体现了以美学经济驱动发展的中国道路,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的新理论与新实践。  相似文献   
908.
909.
《大瓦山》是近年西南彝区乡土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小说借四川西南腹地“瓦山坪”村落华丽转身的真实经历,呈现了四川大小凉山解放与民主改革以来,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以及由社会主义建设直至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七十余年光辉历程变迁史.小说情节波澜壮阔,语言具有鲜明的巴蜀特色,作家秉持人文主义情怀呈现当地丰富鲜活的人生形态;生动书写了彝区“异调”文化和大瓦山独有的自然景观,并阐释其中承载的深层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10.
我与叶梅相识很久了。在我的印象里,叶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然而,这一回,叶梅送我的却不是小说,而是一本由蒋子龙作序的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不怕叶梅骂我,初拿到这本书,我心淡然。小说家写散文是常有的事,但那常常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