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5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72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62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238篇
社会学   32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赵志鸿 《东岳论丛》2012,33(7):135-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释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章“费尔巴哈”里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交往思想,即论及了社会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货币、意识、阶级、政治法律、共产主义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孤立的,实质上都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运用现实的人的社会交往方式来分析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这种方法论和认识论范式,立足“交往”这一存在之基,实行生活化、隐性化和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变革,树立主体间性思维,对我们今天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中学生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中学生交往培养原则是普遍训练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自我修养和外在教化相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外体验相结合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和中学生自身都要共同努力,重视中学生交往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3.
毛泽东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领袖,宋庆龄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国民党左派领袖,两人在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上,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并进行了革命的交往和合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建国前毛泽东与宋庆龄的交往和合作,反映二者顺应中国近现代历史任务要求,探索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艰苦历程,揭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与胜利,以纪念毛泽东的诞辰。  相似文献   
114.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他所研究和阐述的一系列课题,对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时,几乎都是抽取其论著中与传播学内容比较相近的论题进行孤立的探讨,而不是把它们置于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如果从哲学层面以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可以发现,当哈贝马斯从"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时,也必然带来媒介批判视角的转向.这种双重变奏,对当代传播学批判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郝玉明 《中州学刊》2015,(2):102-106
休闲在人际关系中展开,通过人际互动体现出人的"类"本质,实现"群体"的共在。理想性的休闲应是人际性的回归,使人际关系全面展开,是人际交往的生动空间,是人际和谐的构建模式。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休闲交往出现了特权化、功利化、唯我化、虚无化的异化状态。要形成休闲交往的良性秩序,就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休闲交往关系,完善休闲交往主体的角色责任体系,推行文明的休闲交往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116.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往互动实践的出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路径与表现形态,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与历史演进的有序化、层级化特征。其中,作为网缘式的网络人际互动交往实践形态的出场,无疑是人类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与形态的顶层制序,形塑着人类交往实践的崭新格局。网络人际互动创制了人类交往实践新的技术规则与逻辑、新的人伦规则与逻辑、新的经济化规则与逻辑、新的网络习俗与逻辑。网络人际互动生成着人类交往实践的新型权力关系,建构了人类交往实践活动崭新的“意义—权力”场域。  相似文献   
117.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哈贝马斯在 80年代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 ,其实早在他 60年代初的著作中就有了萌芽 ,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思路是 :“公共领域”于 18世纪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 ,但随工具理性的过分扩张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统治使“公共领域”渐趋衰落 ,交往理性受到压制。要化解现代社会的危机 ,根本出路在于重建交往理性。本文指出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也适用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8.
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交往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 ,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所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和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 ,克服弊端 ,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9.
蔡婉冰 《决策探索》2007,(17):106-107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0.
刘梦溪 《浙江学刊》2004,4(3):138-146
晚清唯识之学力谋重振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华学术传统中唯有佛学之唯识一派思辩程度甚高,可作为与西哲对话的逻辑基础.熊十力于此最具理性的自觉.<新唯识论>和唯识旧师的区别,主要是熊所建立的哲学体系具有新儒学的种种特征,而不是一个佛学的体系.对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给以高度褒扬的是马一浮.1927年熊十力到杭州养病,请马先生为<新唯识论>作序,两人从此成为相契之好友.但熊、马的学术思想亦存在分歧.特别是后来围绕着复性书院的办学而交恶.但他们彼此仍有关切.1955年之后,不见两人具体的文字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