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5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72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62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1238篇
社会学   32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虚拟性实践的存在形态虽然是虚拟的,但其价值功能却是真实的。虚拟性实践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人作为“符号动物”的类本质特性,带来了人类思维能力的飞跃,推动了精神生产的发展,以新的交往方式丰富了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2.
翻译研究从结构主义的“原文至上”到解构主义、哲学解释学的张扬译者理解和阐释的权力和自由空间,都因为过于极端化地强调单一主体而无法为翻译实践提供确当的方法。作者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出发,对翻译的主体重新作了划分,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规范性进行阐述,认为各翻译主体间的合理交往为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3.
庞正 《社会科学》2008,1(2):113-121
代议制立法的有限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代议制立法活动之产品的法律制度的有限性,二是代议制自身作为一种间接民主的立法制度的有限性.前者在根本上乃是法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体现,而后者则与代议制立法活动所尊奉的多数原则密切相关.在诸多论者为代议制立法提供的制度助益方案中,都透现着间接民主作为一种复合式的民主原则所需要的内在机制,即讲求程序和中间层次,重视市民社会的利益聚合功能和意见整合功能.第三部门对国家立法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将社会成员零散的利益需求集中为一定程度的普遍性意志主张,更在于其针对立法展开的意见交往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民主立法程序能够使国家立法获致更完整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4.
从生产、生活和交往看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继红 《中州学刊》2008,23(3):105-108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就是他们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过程,也是他们适应城市生产、生活和交往的过程.生产上的适应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体系之间的转换,生活上的适应表现为对城市食品供给和居住环境上的适应,交往的适应表现在交往对象上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过渡,交往范围从相对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135.
哈贝马斯在政治统治秩序的合法性问题上所持基本立场是,政治行动领域是根植于生活世界情境之中的,只有那些与公共领域具有实效性联系的政府行动才容易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忠诚.可见,公共领城,主要是政治的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密切相关.政权的合法性需要由政治公共领域理性地提供.这是哈贝马斯合法性理论的主题.哈贝马斯从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这个主题: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着重论证了政治公共领域的衰落必然导致政治的合法性危机;而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中,哈贝马斯则重点阐明了政治合法性的重建有赖于公共领域及其政治功能的重构.在哈贝马斯心目中,理想的公共领域应当被构建成一种能够提供自由、平等、开放的"民主商谈程序"的"交往共同体",公众可以自由而平等地介入其中,自由论辩以形成公共意见,借助公共舆论的监督功能将公共权力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并为政治的统治秩序生产出经过公众论辩、审视及批判的服从和忠诚.  相似文献   
136.
语言是各族群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能力制约着族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将族际交往区分出初级群体内的交往、次级群体内的交往、群体之外对象不特定的交往等三个层次,并具体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和汉族城市居民在这三个层次上的语言使用情况.再结合语言能力、民族政策等因素,指出乌鲁木齐市维汉居民之间的族际交往存在着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在学校、工作单位等次级群体内隔离状态较为明显,在群体之外对象不特定的日常生活的族际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相对隔离.  相似文献   
137.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由于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其教学理念、课时安排和课程组织等诸多方面,还基本上沿袭原有的形式.不少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教学交往活动并不多,教学交往对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基于此,从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现状入手,指出教学交往缺失的主要表现,结合实际对构建有效的教学交往教学活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民族交往有着诸多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理论的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首先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扩大,我国民族关系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短期看,"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民族交往,从而使民族关系面临新情况。从长期看,"一带一路"战略为各民族成员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针对"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民族交往以及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在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为促进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心城市,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  相似文献   
139.
文章认为文化交流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功能,重视借助国家和对口援疆省市的力量,积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新疆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文化交流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共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0.
先秦诸子学说中,墨子学说是与儒家学说并立而行的两大时代显学.我们今天仍不断地从墨子的思想中发现东方古老的和平智慧.墨子的和平思想与他的人性理论密切相关.墨子用人性恶解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的必然性,而将人性善看作是和平的伦理学基础.人的善良本性唤起人的良知良能,使得人们之间“兼相爱,交相利”,遵行和平共处、友爱共利的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内部建立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在国与国之间建立一种尊重和互利的关系,实现永久和平.可见,墨子是从“所染”、“兼爱”、“非攻”、“天志”等篇所阐述的道德哲学角度,演绎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国际交往伦理规范,与康德所奠定的国与国之间实现永久和平的法治规范相映生辉,同为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理想的普遍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