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5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70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663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1232篇
社会学   32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并以此反思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劳动范式”和具体结论。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反思.由此重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资本现代性批判范式的基本意义。  相似文献   
192.
在中国,"情理沟通"成为交往伦理的特有样态。情理精神是蕴涵情感在内的,是情感的一种理性升华。而情感是流动的、变动的,所以情理精神呈现出情景性、具体性、变通性特征。"情理"式的交往,既能在相互之间保持互动的人情味,又摆脱了交往的任意性、随意性,有益于交往伦理关系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3.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贝马斯,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异化的批判开始,建立了以重建交往理性,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为目的的交往行为理论。重新审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本质意义,对于了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现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哈贝马斯在 80年代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 ,其实早在他 60年代初的著作中就有了萌芽 ,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整体思路是 :“公共领域”于 18世纪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 ,但随工具理性的过分扩张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统治使“公共领域”渐趋衰落 ,交往理性受到压制。要化解现代社会的危机 ,根本出路在于重建交往理性。本文指出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也适用于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5.
交往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交往活动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属;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交往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于生产活动的实践形态,而且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前提、目的和主要方式。因而,交往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6.
王兆胜 《人文杂志》2002,18(5):69-74
林语堂与周作人的交往并不频繁 ,也不算多么密切 ,这远远不能同林语堂与鲁迅的交往相比 ,这主要可能由于二人都不喜爱交往的性情相关。但是 ,二人在文化思想、文学观念以及性情癖好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承继性 ,如果说周作人是林语堂的“亦师亦友”这个概括也并不为过。当然 ,林语堂毕竟不是周作人的翻版 ,他们二人又有明显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人生态度和美学趣味上面。  相似文献   
197.
交往问题作为当今学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交往活动从来不是人类的一种孤立行为 ,而是与人们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 ,因此“应尽力避免就交往而谈交往的倾向 ,而应把交往问题的探讨与人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从人学的视角去审视交往问题”1。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 ,现实的个人的权重日益上升 ,这些真实个人的生存状态正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思考之维 ,以至于韩庆祥先生在论及深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时前瞻性地说道 :“尤其是个人主体性问题 ,在当代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所以 ,从人学中的个人主体性角…  相似文献   
198.
面对传统理性的分裂和缺失,哈贝马斯没有放弃对理性的追求,而是在分析沟通行为与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在语言行为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不同于传统理性观的沟通理性。他以沟通理性为核心概念剖析现代西方社会理性化的矛盾,提出了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病症的方案。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理论补充和拓展了以往理性观的内涵,他的理性观也为西方理性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的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9.
张帆 《社会》2022,42(1):180-211
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考察了家庭背景和班级情境对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跨群体交往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的跨群体交往具有积极作用,但本地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跨群体朋友数量反而越少。总体而言,班级异质性与学生的跨群体朋友数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但随着班级异质性的上升,流动儿童的跨群体朋友数量呈下降趋势,本地儿童则正好相反。所属群体跨群体社会交往越多,学生拥有的跨群体朋友数量越多,并且这种积极作用对本地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外部群体的封闭性越强,学生跨群体朋友数量就越少,并且这种消极作用对流动儿童更强。最后还发现,上述班级情境影响效应的群体性差异主要存在于本地儿童数量占优势的班级。  相似文献   
200.
茶作为符号媒介在《红楼梦》中,不仅是这个诗礼簪英之族的有闲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叙述着豪门的生活时光和心灵细节。它作为交往行为的媒介更是一种隐蔽的文化符号,暗示和显现着贾府中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主子和丫鬟之间都透着严格的身份和等级的意味所指。茶符号的媒介功能传播和扩大着人际交往信息的空间,调理着微妙的人际关系,在贾府这个环境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符号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