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33篇 |
免费 | 127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43篇 |
劳动科学 | 30篇 |
民族学 | 88篇 |
人才学 | 45篇 |
人口学 | 26篇 |
丛书文集 | 1226篇 |
理论方法论 | 241篇 |
综合类 | 1878篇 |
社会学 | 241篇 |
统计学 | 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41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32篇 |
2011年 | 292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390篇 |
2007年 | 271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222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随着网络安全隐患问题的凸显,网络安全议题被各国提上议程。当前互联网对传统的主权国家秩序形成解构态势,两者间存在“地理约束”与“身份认同”的矛盾。从伴生于互联网的自由与秩序概念出发,国家秩序的理论依据在于当前网络空间的安全形势处于自由过度泛滥与秩序相对缺位的状态,且互联网在“去中心化”自由主义指导下无力实现自律性安全。因此,当前时期的网络安全应当以国家所主导的强制性秩序为安全起点。此外,网络安全的长远发展应当以软权力为分析框架,以合作精神为其内核,通过加强国际层面的政策合作与国内层面的思路引导来达到秩序构建的目标,并最终实现有保障的体系化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72.
73.
元宇宙是媒介发展的远景,作为“一种深度媒介化的终极形态”推动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反转:虚拟世界摆脱了作为人的复制品、作为另一个平行的宇宙的地位,成为第一宇宙、高维宇宙,线下世界/链下世界的“我”成为肉身的剩余。延伸为一种人类文明路线和文明秩序想象的元宇宙构想中包含“天堂与地狱的合一,永生与永死的翻转,自由与奴役的辩证”等多重悖论,并在脸书改名事件中有着多重表达。扎克伯格的“帝国野望”昭示了“元宇宙”的历史悖反,如果没有对于应用技术背后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反思,元宇宙这一本来“指向了人类更高级的自由”的技术期待和文明形态,几乎必然要在资本和市场主导下走向扭曲,沦为一种可以称之为“宇宙资本主义”的压迫性体制。作为一种文明秩序,元宇宙基于对人类非物质和生命政治生产的全面囊括,将导致人的自主奴役局面,并孕育新的反压迫斗争。在发展愿景上,元宇宙应在国家公共性机制的纠偏下,走向帮助人类建设更有意义的教育和实现更有意义的生活以及实现真正“自由王国”的前途。 相似文献
74.
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从来而且永远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只有得到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认同,具备一定法治意识的人们能够自愿接受才能够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的建立与正常运行。在乡土社会法治秩序建立与维系的过程中,法治意识的培养与认同固然重要,但是乡土社会法治秩序维系的基础仍然是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延续下来的基本道德。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以当代华人社会最为成功的慈善团体之一的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为研究案例,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慈济的发展动力机制,发现社会交换所产生的“合法性机制”和社会需求的变迁是其发展动力机制的核心,“合法性机制”和需求变迁促使慈济不断根据变迁的制度环境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成为台湾民间慈善组织的翘楚。慈济成功的运作模式可以为大陆地区慈善团体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6.
现代社会的失范和规范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范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本文对社会失范的含义、导致社会失范的原因以及如何走出失范、实现规范的重建作了分析和论述。社会失范主要是指社会缺乏明确一致的规范或是社会规范本身缺乏合法性和权威性。导致现代社会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结构的变迁和传统价值的失落。针对社会失范的原因,文章认为,现代社会要走出失范不仅需要法治,还需要德治和礼治。 相似文献
77.
巩固民主——对政治发展中“民主巩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政治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而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又把这个目标神圣化。亨廷顿用戏剧性的语言描述了这场席卷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浪潮,并认为它们象滚雪球般地蔓延开来。早在本世纪的60年代, 相似文献
78.
功能与变迁:法律在传统乡土农村的地位——历史视角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血缘与地缘、封闭与保守、儒学与礼俗等方面论述法律在传统乡土农村发挥的功能及所处的地位 ,从历史的角度探析农民之所以不要法律 ,法律之所以在乡土农村是疏离与陌生的 ,以及法律无法在农村扎根的根源。文章的目的在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中国农村 ,客观认识中国乡土农村实现法治的历史背景与国情基础 相似文献
79.
近代中国政治身份的观念构建,可以通过与“民”相关的概念集群来考察。既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主要基于外来观念框架,只关注“国民/公民”作为政治身份构建的基本概念;而“天民”作为本土性的身份概念,更富有传统伦理层面的基础性意义,为晚清士人熟知却被后人所忽略。其实,在康有为对“大同至公”理念的论述中,“天民”与“国民/公民”只是同一身份观念的不同表述,天民观念以男女夫妇为逻辑起点,依照人伦秩序逐层展开“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讨论:“独立”运用于“人道”语境,并非论及个体理性,而是重申合乎公理的“人欲”;“平等”运用于“人伦”语境,并非讨论自然权利,而是抹平等级差异的家国天下关系重构,由此呈现的逻辑顺位是,“民”首先是道德主体,其次才是政治主体。以康有为的“天民”论述为中心,回到晚清政治反思与伦理重塑的问题域,发见近代政治身份观念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基础,及其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自有其必要。 相似文献
80.
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一个以符号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第一,符号取代实物成为消费主体,具有独立的符号价值;第二,符号的生产也是意义的生产,追求符号价值的获得与追求身份地位的认同具有同构性;第三,符号意义引导符号消费,它是一种集体话语,并非个人行为.鲍德里亚针对后现代新情况,即电子媒介所带来的图景真实与符号、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界线消失,符号价值上升到主导地位,并引导追求意义、欲望及自我认同的迷狂消费.他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不足以解释消费社会的符号现象,批判的触角必须深入到对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