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文海 《中华魂》2012,(4):28-29
封建政治充斥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对抗。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种"政治权力"早已独立于社会之外,"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为社会的主人"。(《反杜林论》)所以,它不可能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套用一句我国先哲的话,"官视民为草芥,民视官为寇雠",则是封建官民关系的常态。  相似文献   
82.
正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在一地或一部门工作时间长了以后,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特殊的矛盾心理,即一方面留恋该地,另一方面又想解脱放弃。领导干部在任职时大致要经历熟悉情况阶段、施政理念初试阶段、大展宏图阶段和徘徊阶段。领导干部的恋弃矛盾心态主要出现在徘徊阶段。熟悉情况阶段务实求准。初来乍到,不能蓦然地做决策、发指示,需要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树立亲民形象的过程,能给人们行事稳健的印象,要先做学生,后做先生或边做学生、边做先生。  相似文献   
83.
兰岚 《现代妇女》2014,(8):299-299
《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曾经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和时代问题的思索。本文通过对“大学”“小学”的区分,及“新民”“亲民”的不同理解,可以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不同的理解思路,进一步发现其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4.
周舜南 《云梦学刊》2005,26(2):47-49
韩非的民本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的治国指导思想;严惩贪官,确保民众经济利益的吏治主张;追求法律公正,保护民众生命财产权利的法制理念。  相似文献   
85.
廖纪推崇儒家经典之"古本",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扬弃和批判。他在人性论上,坚持人性源于天命的一元论;在心性论上主张心、性、理合一,并将中庸之道诠释为涵养心性、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为本,财为末的"明德亲民"思想。廖纪的思想反映出他理性、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86.
王传寿 《学术界》2004,(3):270-273
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大型新闻资讯栏目《第一时间》的开播 ,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姿态 ,体现亲民性 ,增强时效性 ,维护真实性 ,坚持贴近性 ,深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87.
对朱熹理学系统的反思成了王阳明构筑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阳明通过对朱子格物说、知行观、心与理关系的甄别展开对朱子“新民”说的诘难,认为朱子以“新”言“亲”将导致他新自新的紧张、教民养民的失衡和格物诚意的抵牾。事实上,阳明基于哲学建构的需要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曲解、误读朱子,忽略了“亲民”与“新民”理论内部的共通性和交互性。  相似文献   
88.
如何使老百姓打得起官司,并为他们打官司提供最大的方便?宜昌市枝江人民法院在更新司法为民理念,强化司法为民措施,树立司法为民形象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9.
解读《物业管理条例》中的亲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之间具有合法法律关系,有时会发生冲突甚至法律纠纷。新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从广大业主的权益出发,对原有条例进行了修改,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的亲民理念。  相似文献   
90.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三:其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的“爱有差等”及其所言“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为据,反对王阳明“亲民”说;其二,以“亲”“新”古字通用为据,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其三,通过对《大学》思想内容的分析,而赞同朱熹“新民”说。这些论证,对于现今理解朱熹“新民”说,仍具有不少新意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