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35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355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从动机角度分析了以往研究中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定义等同或是模糊的原因,即定义等同缘于不考虑动机问题,定义模糊缘于考虑动机性质问题;通过以往从动机角度对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关系两种概括方式的评析,提出按照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对三种行为进行定义并概括它们之间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2.
人类在伦理生活形式上对水的认知经历了3个阶段:水为伦理本原、水为自然资源、水为生态根源。水伦理的生态理念是从生态根源上对水的道德亲证,它内含对水本原的精神隐喻的生态诠解,又隐蔽着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伦理注入精神元素的意图,故而是对遵循自然的水伦理在伦理生活方式上确立的一种生态定位。按照水伦理的生态理念的内在要求,生态进路中的水伦理,是一个由"尊重水文"的生态信念、"遵循水利"的生态立场、"亲证水德"的生态规范诉求所构成的不断展开的伦理体系。它诉诸道德亲证的伦理生活形式,而非道德论证的实践推理,是对水之生态根源的实践认知和道德回应。在亲证水之自身价值的意义上,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呈现为一种广大的道德关怀。通过道德亲证,水伦理才将一种"用"的伦理建立在"乐"的伦理基础上。由于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倡导遵循自然的伦理,它隐含有从生态"是"得出生态"应该"的逻辑,因而无法避免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  相似文献   
123.
"为亲隐"和"谏亲"是孔子孝道思想中的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为子之道中都需要运用,但是如何运用得恰当却是一个大难题。曾子和孟子分别各自吸收并学习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的一方面,并将其深化与改进。  相似文献   
124.
社会支持是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从来源上说,社会支持包括非正式社会支持和正式社会支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陪伴支持和信息支持对高校贫困生的亲社会行为影响较大;正式支持中的助学贷款支持对高校贫困生的亲社会行为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5.
阁臣群体是直接服务于明代皇权的中央核心辅政官僚群体,这个群体在维系明代皇权延续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他们的辅政活动与明代整个国家机器运转构成了良性互动,他们在明朝中央权力运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制衡作用。历史中的明代阁臣群体并未获得史家比较客观的评价,明代阁臣群体的政治地位值得进一步肯定。  相似文献   
126.
杭苏红 《社会》2012,32(4):24-49
随着先秦封建宗法的衰败,秦汉帝国建立了皇帝制度。与之相随的,是西汉外戚势力的极大发展。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试图探寻出一条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国关系”的新思路。基于对“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等史料中外戚受爵人数及方式,外戚为官者人数等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本文认为,西汉外戚通过“以亲受爵”的方式广泛地占有社会身份等级中的上层地位,并占有三公九卿、“大司马***将军”等官职中相对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西汉政治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同西汉分封同姓诸侯国所造成的中央势弱的“形势”有关,另一方面根源于以“亲亲”与“义”为根基的家族伦理,后者维系着姻亲家族间的支持,从而为西汉帝室与外戚之间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西汉政治中“家”与“国”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27.
报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礼记》等儒家典籍中的报可以总结为报天、报神、报君和报亲等多种形式,并体现出宗教性、交互性、对等性、层次性、对象性和延宕性等重要特征。其运作方式主要有等报、差报和不报三种,各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作为一种隐性社会正义机制,报也有其潜在风险,需要予以仔细辨析。  相似文献   
128.
本文对东汉王符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探索,从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及"以学为基"的教化思想中,探寻其社会统治思想主张,以期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9.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0.
从身体出发的中国哲学不仅导致了中国古人对身体的生命欲望的积极肯定,而且也进而从"欲"到"食"、从"食"到"味"地使"味道"作为"原道"地位得以确定。把这一理解用于审美领域,则使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美与其说是一种贝尔所谓的视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不如说是一种我们所谓的味觉化的"有味道的形式"(tasty form)。同时,这种作为"有味道的形式"的美,一如对味道本身的分析所示,其具有"亲体性"、"咸和性"以及"品味性"这三个主要理论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与中国古老的大易之道一致,并与业已趋于唯心化的西方传统的美学理论迥然异趣,中国古代美学代表了人类文化中的一种更忠实于我们自身生命的,也更为原生态的美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