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06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51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710篇
社会学   86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协调观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主旨的天人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从孔子经董伸舒到理学的张载等儒家代表人物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表述,都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72.
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对于正确制定应对生态危机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中国的生态危机却不能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对生态危机原因的分析可以明白,西方的生态危机根源于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只要这种思维模式存在,生态危机必然会发生。而中国的生态危机,则根源于采用了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必须抛弃西方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必须抛弃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应对生态危机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3.
在当代,我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严峻形势,人们希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寻求解决途径,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推动力,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4.
结构主义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于2009年10月30日去世,享年101岁.在48年前,也就是1962年,他发表了<野性的思维>②以及<今日图腾>③.1973年,罗德尼·尼德汉(Rodney Needham)将<今日图腾>翻译成英文并出版,并将标题改为了<图腾制度>④.2005年,渠东根据法文版和英文版将这本经典著作翻译成中文并以<图腾制度>⑤为名出版.  相似文献   
75.
翟曼 《现代交际》2014,(3):70-71
生态女性主义糅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双重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是有机的整体,突出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提供了崭新的视野。男女两性共存互补,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文化思维是解决生态危机和社会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当代小说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为脚本,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解读小说,旨在深入探析作品的生态思想与人物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6.
论生态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自觉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高度的生态自觉非常重要.只有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自觉,才能有对生态问题明确的、合理的认识,才能有生态文明的行为.生态自觉主要涉及对生态地位、作用的自觉和人的行为方式的自觉,即物的自觉和人的自觉.要增强生态自觉,除了提高认识之外,重要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合理调整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77.
将天人合一规约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当代社会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紧张而提出的、旨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哲学话语。将天人合一简单地规约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学术界表现出怀疑论、独断论的倾向。王船山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提出了太和乃万物和谐之始,太和絪緼以致万物之和,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宇宙万物之和的动力因在于天命之和。从本体论层面来说,人世间本应该是和谐的,但人由于智能之"巧"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因之,船山提出以仁爱精神礼待自然,方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船山消解了传统关于天人合一规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独断论、怀疑论论断,从哲学层面解答了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重点,以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为目标,重视和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