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顺应生态环境与遵循人地关系:商代聚落的择立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代聚落形态透现出商人具有强烈的遵循人地关系的意识。商城聚落在选址和修筑的过程中都严格遵循着明确的顺应生态环境、遵循人地关系的原则 ,已兼顾到土质地力、地貌、气候、水文等多重利用因素 ,重视总体安排 ,基本上贯彻了便于生活、便于生产、便于交通、保障安全措施的原则。一般聚落多位于河流的二级台地上 ,临水而建 ,湿润的小气候和肥沃的良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可保障附近聚落中的人口有充足的粮食来源 ,丰富的水资源既可满足生活饮用水的需求及农业生产的灌溉 ,也可防止火灾及抵御野兽和外来族群的袭击 ,而且水产资源可作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必要补充。各商城聚落从修建到内部规划 ,都事先经过人为筹谋 ,体现出强烈的顺应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的遗迹。居民居住形态呈现大小不一的聚居点与农田生态带参差间隔的“城乡结合型”框架特色。凡王都周围的聚居点 ,一般都具有各自的居宅群、农田圃苑、作坊、水井、墓地、宗庙、族众、隶仆等等 ,保持了相对的经济独立性。聚落择建于矿区则反映了商王朝为聚敛矿产资源所遵循的人地关系原则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识存在差异,有学者从空间布局和系统学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有学者从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发展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有学者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各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存在不足,没有揭示出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本文认为人地系统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才是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为此本文利用人地系统关系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14.
张谷英村落体系空间结构历史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兵 《云梦学刊》2008,29(2):91-93
对张谷英村落体系的空间结构变迁过程进行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张谷英村落遗产价值.根据实地调研与张氏族谱资料,我们发现张谷英村落发展变迁历程可分为村落肇始、龙形村落阶段、双核心村落体系阶段等三个阶段;元明清之际的人口迁移、历史时期张谷英村落地理环境、内化的宗族观念与风水思想等是张谷英村落体系变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的着力点在于张谷英村落的人地关系,在传统农耕时代的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宗族组织起来的人,即张氏宗族:"地"即为张氏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地的占有与利用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传统农耕时期的村落活动半径决定张谷英村落必然由集中走向分散.最终形成双核心村落体系.  相似文献   
15.
明清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土地关系中广泛出现了永佃权和一田二主现象,学界业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是为了用来自西方世界的所有制理论或产权理论对此作出解释说明,这并不能揭示事实的真相.永佃和"一田二主"现象的出现,是特定历史和人文环境条件下的产物,意味着人地关系的相对紧张,地主对土地资源和人口劳动力资源控制能力的下降,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相关度不大.  相似文献   
16.
“汉化”与“壮化”是壮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深刻影响到这一现象的,除了文化因素外,亦有明显的地理因素.自宋以来,广西壮族地区所发生的“汉化”与“壮化”现象,背后都有人地关系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很多地理事象,特别是人文地理事象,是不能量化的.当前人们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几乎完全使用了纯计量化的研究方法,去推导那些行政官员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环境虚无主义思想指导下预设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大大违背了地理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实现人地关系的良性耦合.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田野调查获取的逻辑实证事例的归纳推学和环境道德信念的支撑.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自觉坚守环境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时代,中国正面临因快速城镇化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苗族地区城镇化如何发展,需要从一个多维的角度去审视和考量。地理环境不是既定不变的体系,不同的人群都具有能动性的选择能力,人在改变着能够改变的人地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城镇化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的空间移动、居处模式,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交往方式与价值观念。苗族地区城镇化,必然牵连到苗族传统文化对城镇化的调适与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人口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视角,基于1978~200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粮食生产已存在明显的省际关联性,一个省份粮食生产的增长会诱发邻近省份产量的下降;除了自然与技术进步因素,人地关系、农民非农就业和劳动报酬的地区差异对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且在稻谷和小麦生产中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粮食生产将向人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和劳动报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和集中.  相似文献   
20.
清初以来围场地区人地关系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滦河与辽河水系分水岭地区的围场,因清初创建皇家猎场得名;至今仅三百余年,中经清末开围放垦,原本森林郁蔽、水草丰美、牲兽繁育的猎场即演变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沙化严重的地区。本文运用历史文献记录和田野考察收获,从复原清初本区环境入手,揭示出清代“于物诫尽取”、“留资岁岁仍”的极重要的保护环境的思想,系统探索了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及其影响机制,从而深化了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时空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