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34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2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41篇 |
人才学 | 37篇 |
人口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053篇 |
理论方法论 | 189篇 |
综合类 | 2179篇 |
社会学 | 190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23篇 |
2010年 | 267篇 |
2009年 | 239篇 |
2008年 | 336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66篇 |
2005年 | 236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54篇 |
2001年 | 138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其涵盖“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前者涵盖性冲动和生存欲两种自然欲求,后者涵盖性结合方式和群体性生活方式两种社会要求.亲属立法并不直接以人性为基础,从人性界分到亲属立法,中间需要有婚姻家庭伦理的介入.婚姻家庭伦理是对“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进行道德评价的结果.婚姻伦理通过性禁忌、贞操观念分别对性冲动、性结合方式进行规制,家庭伦理通过不伤害原则、“同居共财”伦理/物权平等伦理分别对生存欲、群体性生活方式进行规制,而立法对婚姻家庭伦理的吸纳采歉抑路径.人性善恶假设是影响中西方亲属立法价值取向的关键原因.中国立法应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兼顾家庭本位的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82.
聂磊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2):82-92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于后天习性的介入,人性面向也由应然转向实然;在主体工夫层面,孟子提出“思诚”联结“诚”与“思”直接面向后天习性,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开显主体的切实道德践履。同时,这一过程也即是孟子人性论的生成与完成,其潜存面向也为孟子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83.
张飞龙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59-64+72
木巴厘俱乐部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兴起的一种文化。将伊巴丹木巴厘俱乐部等三家木巴厘俱乐部、《转型》和切姆切米创作中心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研究,梳理了其创建过程、主要活动和文化精神,根据萨姆理论首次论证了它们不但同属木巴厘俱乐部文化,而且超越了“俱乐部文化”的范畴,开启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反新黑人性文化运动。通过对木巴厘俱乐部文化的准确定位,揭示了为何非洲现代文学中黑人性和新黑人性文学与文学经典渐行渐远,以及反新黑人性文学逐渐被经典化的原因,对于理解现代非洲文化选择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朱振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81-8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提供了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其极终价值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社会,就必须在立法、执法等社会生活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探讨"以人为本"的意蕴,有助于法制的改革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85.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86.
87.
段治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125-128
伦理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这既关系到对教育的本质、功能、作用的认识,又关系到现实的教育发展走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培育伦理精神是教育的原初意义,教育培养"有伦理精神的人"。教育对伦理精神的培育一是在人性基础上的培育,二是在伦理转化中的培育。 相似文献
88.
冯鸽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111-115
现代文学中都市题材被作家从不同角度以批判的态度关注,着重表现了都市的负面特性:殖民性、腐朽性、封建性,这种批判态度表现出作家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和民族精神的探索。随着当代都市的发展,作家们对于都市的批判姿态应该调整,以开放的新眼光重新思考这一现代化命题。 相似文献
89.
孔刃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5):103-106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90.
《风流时代》三部曲突破了多部曲式的传统模式,可分可合,以人性审美的追求构成整体,以喧嚣展现都市内貌,通过“文革”前期到90年代末不同层次各色人等的人性揭示,反映南方都市整体发展的面貌和作者对人性审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