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99篇
  免费   847篇
  国内免费   184篇
管理学   3535篇
劳动科学   233篇
民族学   479篇
人才学   559篇
人口学   116篇
丛书文集   8602篇
理论方法论   1440篇
综合类   15308篇
社会学   1618篇
统计学   540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641篇
  2022年   633篇
  2021年   746篇
  2020年   608篇
  2019年   580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441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944篇
  2014年   2067篇
  2013年   1673篇
  2012年   1858篇
  2011年   2351篇
  2010年   2090篇
  2009年   2206篇
  2008年   2875篇
  2007年   2028篇
  2006年   1629篇
  2005年   1549篇
  2004年   1203篇
  2003年   1224篇
  2002年   1117篇
  2001年   1101篇
  2000年   725篇
  1999年   341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公益性岗位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援助政策,其针对的对象是就业困难群体,在公益性岗位十年运行当中,对稳定就业、保障社会稳定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一旦制定便一劳永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不断与现实相适应的问题.因此,针对近些年不断加重的公益性岗位运行问题,应当进行公益性岗位制度改革,完善、优化公益性岗位制度、理顺公益性岗位管理使用体制,明确公益性岗位责任主体的权力义务关系,使得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法可依,保障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92.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和战略的历史性变化,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任务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99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目标、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标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价值诉求。以上内容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至上。透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至上的价值向度,有助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相似文献   
994.
先秦族群迁徙融合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族群迁徙的规模和范围有所不同,华夏民族形成时期其主体是不断变化的。华夏民族的原胚和最初主体是汇聚和融合于中原的炎黄族群;到尧舜禹时期,除了中原地区的晋陕豫联盟外,东夷族群的加入使华夏民族主体得以扩大;夏商时期,夏商族群的扩展迁徙使夏商族群成为华夏民族的核心主体;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实现了族群的大范围融合,华夏民族的主体不再以少数族群为主,而是发展成为真正的融合性主体。  相似文献   
995.
党的十九大报告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和基本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新时代、新思想,是我们理解体会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钥匙。仅从报告在对时代问题的准确研判、对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担当方面看,这篇纲领性文献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矛盾观、人民观。首先,在时代观视角上,对时代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对当下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作出准确把握,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观特别是在时代观上的充分自信。其次,在矛盾观视角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深刻分析,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观点。再次,在人民观视角上,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彻底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彻底地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96.
广松涉拒绝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二元构架,他将对象性客体解构为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而认知主体则被拆解为一种关系性二肢存在,即能知的何人(人称上的"谁")与能识的某人。并且,广松涉突出强调处于认识论客体向度的显相世界中的身体,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独立实存的物性对象,而是一个在感性对象性的"所知以上"的某种东西,即能知的主体,也就是显相给予所面向的关系性的主体,这是一个物性的身体之上的可以知晓关系性格式塔显相的主体。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构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立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进步与繁荣应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提升.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就要合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当代国外社会科学资源、巧妙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不断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998.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仅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中的<思择炎>是目前所知最早系统介绍并批判胜论派思想体系的佛教文献.<思择炎>第七<入抉择胜论之真实品>"序论"和"前分所破"分别详细介绍了胜论派的解脱理论,"后分能破"则一一破斥了"前分所破"提出的解脱观.对清辩论师所传之胜论派解脱思想,尤其是"后分能破"对其的批判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探究5~6世纪胜论哲学的发展潮流及其与佛教的论争,可更加系统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00.
唐宏吉 《中国民族》2010,(11):56-57
鼓,在湘西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只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战斗的召唤。一说起鼓,总会让湘西苗族人民产生一种感奋,一种激情,一种让全身每一粒细胞都轰然炸开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