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人民公社时期、家庭承包经营时期和改革探索时期.从1958年到1978年,人民公社包揽公共事业是我国农村的典型模式,它对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从1978年至党的十六大,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这种小生产组织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但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这表明小生产的组织形式与农村公共事业的基本特点相矛盾.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处在改革探索时期,新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22.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06,(7):178-179
《培养你周围的领导力》马克斯韦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领导”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但“领导力”一词的含义就有些玄妙了。在很多时候,这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必然关系,或者可以说,培养一个人的领导力要比培养一个领导困难得多,它意味着自我牺牲、信任、挑战、发掘等重要品质,有些甚至与领导的定义相矛盾。《30、40领导必须知道的50种习惯》金升龙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所谓“30、40”领导,指的是企业里的中层干部。在成功企业身上,人们往往只看到CEO们指点江山、侃侃而谈,但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  相似文献   
23.
人民公社制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我国实行过的两种农村经济制度。前者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后者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尝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两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人民公社制和联产承包责任制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两种制度的效率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取代人民公社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被称为中国的“共产主义经济试验田”。这是一个很神秘很奇怪的地方,既有极高的经济收入,又保持着许多陈旧的现象;名气极大,却又蒙上了一层特别的面纱。才3000多人口的弹丸之地,却是中国最大的方便面厂家之一;是中国极个别的十几亿元之村,号称“中原第一村”,却还在吃食堂.什么都搞分配,沿袭着过去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那一套;  相似文献   
25.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史上教训深刻的一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励 《学术研究》2002,(10):47-51
人民公社一度是中国的一面旗帜 ,引起全世界 ,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但经过25年的风雨历程后 ,它最终被中国农民抛弃了。导致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建设不要忘了这一段理论的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26.
27.
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普 《江汉论坛》2004,2(7):67-69
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权力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权力机构的层控性、党组织领导的一元化、权力阶层的单一性和依附性、权力结构的排他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高度集中型的乡村权力结构破坏了农业生产,阻碍了乡村社会的正常分化,扭曲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激化了乡村社会矛盾,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28.
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的几年,在我党和国家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党先是发动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而后由此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严重下滑,在农村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党在1961年发动农村大调查,为着手调整由“大跃进”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种种问题做准备。“农业六十条”即是农村大调查的最重要的成果。它自1961年3月制定到最终通过,几经修改与反复。这修改与反复的过程也就是党对人民公社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最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比较成熟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为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文章讨论毛泽东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初的经济体制时,整体接受斯大林模式,又试图对它进行体制突破的两次大规模探索: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讨论了它的理论错误和失败原因.认为:除了受斯大林模式思维定式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严重认识偏差之外,党在那个时期指导思想上的若干误区,尤其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若干基本原理的错误认识,也是导引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些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30.
人民公社在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人民公社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否定了价值法则和等价交换、没有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采取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取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无偿调拨的劳动力和财产进行退赔和调整社、队规模等具体措施对人民公社进行调整,部分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这对于解决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