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人民公社在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人民公社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否定了价值法则和等价交换、没有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以及"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采取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取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无偿调拨的劳动力和财产进行退赔和调整社、队规模等具体措施对人民公社进行调整,部分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这对于解决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2.
33.
蚂蚁岛人民公社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诞生于“大跃进”年代的全国渔业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它身上,深深地打下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历史烙印。蚂蚁岛公社社员敢于争先、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品质,坚定不移、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成为“大跃进”年代的一面旗帜,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  相似文献   
34.
建国以后,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由国家主导确立的。六十多年来,“国家行为”发生过三次类型转变,即20世纪50年代初期转向以巩固政权为取向,70年代末转向以发展经济为取向,21世纪初转向以道德正义为取向;相应地,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也发生过三次类型变化:从人民公社制转向农户承包制,再转向农民集体所有权。“国家行为”每一次转变后的价值取向特征表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必定会存在“主体不清、权能残缺、权利不明”问题,并且国家不可能认真去解决。2013年以来,“国家行为”正在发生第四次类型转变,即转向以公正平等为价值取向的类型;强调健全制度特别是健全法律制度成为国家统治类型的主要特征。因此,国家认真解决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主体不清、权能残缺、权利不明”问题,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土地制度及相应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才成为了可以期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35.
日前,邯郸临漳县东营村一本完好保存50多年的村账引起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东营村从1948年开始建账,其间村里先后换了15任支书、3任会计,而200多本会计账本、500多册单据、各种档案150多卷、来往账目30多万笔至今完好无损.该账详细记录了东营村从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各个历史阶段的粮棉油订购、提留、计划生育、教育费附加等各种账目,为建国后农村发展情况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6.
家庭联产承包制取代人民公社,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但这种变迁总体来说仍是人民公社时期供给体制的承继和延续,它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失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的目标,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重新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37.
户籍制度的转变和人民公社的瓦解令一个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得以发育生长,在当代中国的国家转型和社会转型之中,在城乡两端,三种背景不同的法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征服,共同催生出现代法文化。在法文化的涅槃中,法律信仰也同样经历着死亡和重生。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人们还不完全理解现代法律。现代法文化的生成与法律的信仰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在法文化的发育之中被培育,而法文化的巩固必将从法律信仰之中获得能量。笔者通过对社会生态和法文化生态变化的观察,呼唤着新的法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38.
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的形成一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配制度是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之一。以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 ,形成于 1 95 8年 9月 ,到 1 960年 4月被基本废止。通过对这一事实的分析叙述 ,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人民公社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9.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就流行有关于自由的讨论,这为在其后开展的人民公社运动中,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的认识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大公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当时《人民日报》言论的分析,可知从思想理论上而言,大公社时期国家政策的制订,以及言论的关注点是基本正确的,对于个人与集体、个人自由与集体生活关系上的认识做到了辩证的统一,对社员的个人利益、个人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正当合理的自由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肯定。  相似文献   
40.
毛泽东在50年代后期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础和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倡导建立人民公社。他的初步构想是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经过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实现农业集体化,用集体化促现代化,扩大产业工人队伍,为以后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当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时,毛泽东亲自主持对农村政策作了调整,将人民公社稳定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之上。但是,毛泽东并未因此改变他构想的中国社会主义模式。这一点在他后来提倡办的“五七干校”中有所体现。无论人民公社还是“五七干校”,都包含着毛泽东构想社会主义模式思路的五个方面的内容:(1)实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2)工农商学兵结合,农林牧副渔结合;(3)全民武装,全民皆兵;(4)政社合一;(5)向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