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319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54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963篇
理论方法论   182篇
综合类   1367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4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村庄秩序、文化重建与现代化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同学 《东岳论丛》2006,27(2):62-65
稳定而有活力的村庄秩序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而资源与市场的限制使得中国无法走先发现代化国家同类型的道路,故而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的以文化重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建设。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内在缺陷是缺少群众参与性文化组织及其动员机制,培育这种组织与动员机制是中国通过另一类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也是乡村文化重建的核心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92.
李洪卫 《河北学刊》2006,26(4):49-53
人类在“现代性”催动下的互动日益频繁,相互依赖更加深入,松散没有统一秩序但又紧密不可分割的人类共同体正在形成之中,人类共同体的伦理与法律秩序也在慢慢衍生。伦理秩序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是共同的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认知的协调与确认;从对康德和罗尔斯的批判考察看,法律秩序的基础也要回溯到文化观念的协调与认同上来。这样,一个普遍性的超越区域与个别宗教但又能起到沟通联结作用的基础性的道德概念急需建立,儒家的“良知”概念可以发挥这一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李涛  高亮 《民族学刊》2020,11(6):72-80, 166-167
罗兴亚问题是一个多世纪前英殖民者在亚洲埋下的诸多“民族问题”之一,也是孟加拉国与缅甸之间难解的“痼疾”。2017年8月以来,罗兴亚问题的再次爆发给相关国家造成巨大冲击。缅甸在打击罗兴亚暴力活动的同时,反对国际干涉,试图牢牢把握该问题解决进程中的主导权,而孟加拉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等不同层面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寻求将罗兴亚人遣返缅甸,立场的对立使两国关系陷入僵局。而美国和印度介入罗兴亚问题则使地区秩序进一步复杂化,并在舆论和安全等领域影响中国的利益。2020年1月17日至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标志着中缅经济走廊从概念规划转入实质建设阶段,也给“罗兴亚问题”的解决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94.
乡村家庭秩序是与“家”有关的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结合关系和较为持久的互动模式。在传统农耕社会,乡村家庭组织和秩序模式持续稳定,形成了以“五伦”为核心的伦理结构,而以血缘为本位,以家国为伦理主体,宣扬差别与和谐共存的伦理逻辑是乡村家庭制度展开的依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国家治政、市场运作与村民选择的多极力量影响下,乡村家庭伦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混合模式。随着传统家户制度的改变,当前乡村家庭结构呈现血缘依赖与工具理性并存的趋向,而衔接家国关系的“家共同体”不断分解,个体化行动在建立家国连续统中的作用突显。伴随着新型秩序的生产,乡村家庭仍面临不确定的未来。  相似文献   
95.
96.
数字技术使信息传播渠道从单一向“网络立体化”转变,信息传播主体从“中心化”向“分散化”转变,信息传播环境从“真实化”向“拟态化”转变,信息传播出现了“混沌”与“失序”现象。“坚持人本理念”是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基本逻辑,“信息资源与要素的再整合”是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基础条件,“智能化信息平台决策机制”是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保障。在信息传播秩序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技术体系与网络体系的链接,搭建多层次信息流动与传播的网络空间;需要加强对社会生活空间与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促使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移;需要催生全新的元宇宙信息场域,构建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  相似文献   
97.
98.
晚明专制统治出现一定的松动,通俗文化与主流文化双向互动,世态民心与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社会主流文化发生嬗变,新思想从旧体制中潜滋暗长。晚明社会文化变迁与科举制官僚政治体制息息相关,科举社会的成熟发展,塑造了主导社会文化的文人阶层,看透科举官场病态角逐的知识分子,动摇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内部思想震荡溢出传统政治秩序的藩篱。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阳明心学的广泛流播,使科举制下知识人群体的主体意识觉醒,营造出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场域,在社会诸多层面形成对传统政治秩序的叛离。伴随西学东渐的影响,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思想解放潮流,早期政治伦理启蒙冲击着传统政治秩序,客观上助推了晚明社会政治的变局。  相似文献   
99.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00.
从普世的层面来说,和平指的是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之内部的和谐相处关系状态。在比较具体的层面,可以将和平放置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现实处境的场域中来做充分注意文化差异性的思考。和平是一种宁静的状态,是一切公共关系、秩序的最高原则。真正、持久的和平必须建立在一种珍视和平价值的文化基础上。人类必须建设一种浓郁的和平文化,使之成为比竞争文化更为基础性的自觉。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诉求,必须由世界人民通过对话、交流、融合建设起来。和平是所有人类的根本需求,是最值得珍视的人类社会状态,保持和平,需要建设和平的文化,也需要国际秩序保障机制的改革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