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118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550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61.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462.
"如"、"若"、"若为"是中古时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文章描写、分析它们的语义类别和句法功能,并探讨其来源,认为"如"、"若"应当与"那"有一定关系,"若为"与"若何"较为接近,应当是受其类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63.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464.
通过分析汉语驴子句的语义和句法,证明了无选择性约束是分析汉语驴子句的最佳方式。首先深入分析了三种条件句形式的汉语驴子句,即光杆条件句、"如果"条件句和"都"条件句,对郑礼珊和黄正德主张的汉语驴子句的分类提出质疑,建议将后句中出现的代词和疑问词均视为变量,与前句中的疑问词一同受必要算子的无选择性约束,被赋予全称量化意义。在统一了汉语驴子句的句法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语义部分得出的结论,即除非句中出现明显的时间标志或表存在性质的暗示,汉语驴子句应由无选择性约束理论来分析,两个分句都包含一个变量,同时被句中的一个显性或者隐性的全称算子约束,表全称量化意义。  相似文献   
465.
语言的主观性具有跨语言的共性,中日人称代词都是语言中的主观性标示,但二者的用法却不尽相同,这同说话人的认知方式有着内在联系.日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日本人习惯从主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而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反映出中国人的识解方式比较灵活多变,时而从主观时而从客观识解方式出发认识客体对象,听话人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不断作出调整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相似文献   
466.
467.
突厥语言中确定过去时由确定过去时标志及领属人称后缀构成。突厥语言研究学者对确定过去时标志与领属人称后缀之间的区分尚有分歧。因此,本文从语法层面来论述-t/-d为确定过去时标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68.
《调研世界》2015,(2):33
作者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份(可缺省),籍贯,××年毕业于××校获××专业××学位,现为××单位××职称(或职务),主要兼职(限2项),在读学校和在读学位,研究方向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例1:张某某,男,河北,46岁,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469.
以武陵山片区侗族饮食民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侗族饮食民俗翻译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从而提出应采用适当的文化补偿策略来避免这种文化缺省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目的在于消除理解上存在的语义真空,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及所隐含的丰富文化,传播弘扬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470.
文献所见的古代汉语指代词数量繁杂,主要原因在于其并非一个单一的系统。指代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指代词的功能与分布研究应该在一个同质的系统里展开。在共时、同质的条件下观察,《论语》的指代词是一个多维的系统,系统内各成员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方法可以为古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