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3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篇 |
民族学 | 8篇 |
人才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139篇 |
理论方法论 | 19篇 |
综合类 | 512篇 |
社会学 | 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1.
杨剑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94-97
叙述语篇中的指称选择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指称距离,指称对象是否引起歧义,指称对象与话题焦点的关系。这三个因素归根结底可以从心理学方面得到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人类对指称选择的认知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82.
悖论与"自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和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43-47,52
悖论的构成与我们对某些语句可以自我指称的认定密切相关.认为某个语句可以自指,这是一回事,但事实上这个语句是否可能自指,则是另一回事;而语句自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由此,便会获得对悖论的一种根本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3.
景秀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80-82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84.
苑铁厂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51-152
英语中表示人称的后缀很多。由于语源不同,用法差异很大,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构词特点,了解构词规律,有助于有效地扩充词汇量,加深对词义的了解,促进词汇记忆。探讨了人称后缀的构词特点,归纳了构词规律,分析了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5.
在转喻是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的理论前提下,我们从语篇语义学的角度对汉语指称转喻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指称转喻通常以谐音词、缩略语和解构汉字等形式实现意义参照;在语篇中,指称转喻不仅构成转喻链,还以转喻簇的形式群聚;指称转喻通常在词汇和语篇两个层面参与意义表达:在概念层面,指称转喻作为参照点可供使用者通达其目标意义;在语篇层面,指称转喻与句法结构互动构造语篇,转喻簇发挥参照点的功能通达语篇意义,前者是纵向参照的过程,后者是横向参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6.
李长安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68-72
论及英语里的指称现象,结合有定性(有定和无定)与数(单数和复数)构成的两个维度,重点给在英语中形成的类指识解分成四类,即:无定单数类指、无定复数类指、有定单数类指、有定复数类指。并尝试从认知的视角对各种类指手段的语法功能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7.
代词根据其作用和分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反身代词.在实际生活中,代词的分工常常被打破,从而出现各种“移位”现象.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第一人称代词向第二人称代词的“移位”.其次,事物指示代词用作人称指示代词、指示代词之间以及反身代词的“移位”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8.
杨明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5):64-67
主要通过与谓语位置上的述宾结构的比较,考察了“NP (VN AP)”句式中小主语位置上述宾结构“VN”的非时间性、非述谓性、无界性、指称性、话题性、非信息焦点性等句法语用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89.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艳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49-53
动词“来”“去”有多种用法,一般人都只注意到它们表实在意义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有表空灵性的一面。大部分语法书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该文由对朱著的一点疑问出发,从句子的主语和V2的宾语(句中第二个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试图总结代表空灵性的“来”和“去”互换的条件,以便从中寻求某种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90.
苏倩倩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130-132
集中探讨了公益广告语中人称代词的认知心理,并分析了代词阶在公益广告语中的运用,指出受众基于自己的的知识框架,态度,价值观所形成的认知图式会对识解公益广告人称代词时的认知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