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9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054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78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1340篇
社会学   7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居住在北极环境的因纽特人需要面对严寒、冰雪、极昼和极夜、生物生产力低等压力.因纽特人通过衣服、房屋和生理反应适应严寒气候;通过掌握丰富的关于冰雪、天气预报、动物迁徙的知识以及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适应冰雪环境;通过举行宗教仪式来减轻人们在极昼和极夜的精神压力;通过灵活的社会组织和扩大社会网络来适应生物生产力低,保障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02.
钓鱼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获取食物的手段,到今天其已发展为三种形态,即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形态之外,又发展出既为得鱼又为娱乐的形态,以及只在乎钓不在乎鱼的形态.与此同时其功能亦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即由单一的谋生功能发展到谋生、娱乐、休闲及增加人类各方面的丰富性等等这样复杂多元的功能上.钓鱼活动的这种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重要表现.尤其钓鱼活动还具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三大层面上的文化意义,并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而其在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研究和现代人类生活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3.
庄雪婵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5,6(3):72-78,125
庄雪婵副教授在访谈中谈到了其作为一名法国人类学家在中国进行田野实践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她深受法国人类学结构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路易。杜蒙的影响,她运用杜蒙的“个人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与“整体”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提出,在中国,虽然现代的音乐活动(如摇滚乐队)和传统的音乐活动(如“京剧票友”)在风格上截然不同,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另外,她也根据自己的跨文化研究经验,指出一个人类学家在田野中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理性的思维,并做到不以自己的文化来衡量“他者”的文化。同时,她也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急速消逝表现出了一个人类学家的忧虑,她呼吁人类学家应该尽快到乡村把这些濒临消逝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04.
纳日碧力戈,蒙古族,1957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纳1982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攻读民族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师从吴文藻、林耀华和金天明等先生;经林耀华先生举荐,1986~1989年师从马学良先生攻读语言民族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  相似文献   
105.
生态人类学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生态人类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  相似文献   
10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跨文化美学”研究成为世界美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向之一。在认识到“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未完成形态之前提下,试图从文化语境、美学新质、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域等不同方面阐发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与合法性问题,以期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7.
人类学研究一定要落地。现在我们人类学学者,海归的比较多,很多人的研究就束缚于西方的范例,西方的模式。而且很多研究的结论就文化而文化,在文化里面搅过来搅过去,没想到为国家,为民族,为地方提供文化建设很好的智力资源和智力架构,这是现在我们很大的一个误区。所以,人类学真的要找到自己落地的切入点,做出社会反响比较大的成果来,如果能做出这样的东西,那么,人类学的地位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8.
卷首语     
正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收录4篇文章,分别来自探索夏王朝都邑的一线考古学者和文学人类学学者。文章主要从四重证据法所倡导的第四重证据入手,聚焦新问世的以出土玉器为主的夏代文明展,从玉礼器玉兵器及其与青铜器的关联,加上甲骨文汉字"國"的造字表象作为二重证据,综合审视相当于夏代纪年范围(即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华夏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情况。具体包括叶舒宪《从汉字"國"的原型看华夏国家起源——兼评"夏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9.
当代社会医学人类学不仅关注多元医疗体系在地方上的共存关系,而且将疾病拓展到关于危机的讨论。本文基于非洲几个社区在面对危机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策略及不同境遇,分析了信任对话的重要性,及其转变为疏离对话的动因与影响,由此强调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应关注到治疗资源的三角结构在地方的展开,即生物医学医生与医院、地方邻近的占卜师与草药医生,以及更大区域的治疗者三者之间在地方的不同运作机制与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0.
[摘要]本文对中国灾害人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述评,认为中国灾害人类学有多种灾害研究类型,如地震、干旱、泥石流、灾荒史、石漠化等,但系统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源于汶川大地震之后。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灾害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解释框架和方法论问题,认为多种灾害类型的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多种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中国灾害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