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1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1062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78篇
理论方法论   101篇
综合类   1344篇
社会学   7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21.
122.
柳树滋 《江汉论坛》2006,42(8):56-61
人在脱离了动物界进入社会之后,在人的生物进化中止(基本中止)的地方,开始了人类更加迅速且不断加速的社会进化,实验手段、数学工具和与之相联系的物理想象力始终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条件,它们为人的认识通向感官接触不到的领域开辟着无限深广的道路。科学认识的人类学特征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不可超越性,决不意味着它在社会学意义上也是不可超越的,只是给这种超越加上了人类学的形式,和必须投影到人类实践平面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3.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东  林锋 《东南学术》2006,(2):77-86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就叶志坚先生的<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一文而作的.叶文对我们之前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一文中关于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并将"人类学笔记"流行称谓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的观点及理论根据,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对此,我们将在本文中,就叶文提出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其中包括叶先生本人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够妥当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我们的观点,作相应的分析和说明,与叶先生及学界同仁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主张,为恢复马克思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本超越长期以来流行的"人类学笔记"错误称谓,确立对笔记的科学解释--用"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笔记".  相似文献   
124.
冯景源 《东南学术》2006,(6):107-114
<东南学术>开展的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学术争鸣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表示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从一般原理的研究进入到重视文本的探讨.这种文本的探讨深入到唯物史观的三个方面:一是这一历史观在唯物史观制定初期没有也无法制定的部分,这就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内容;二是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三是马克思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这表现为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的关系问题.对此,争鸣双方都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二,双方的分歧是同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层面上对唯物史观理论的理解有关系.长期以来,哲学教科书遵循的是"二分板块"结构(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推广"或"应用"的关系.今天我们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争鸣,既涉及对"二分板块"观点下的唯物史观理论如何制定的理解,又与这一理论体系、历史使命或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5.
《东岳论丛》2020,(1):22-28
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之一,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工人阶级的政治与历史的严肃兴趣。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试图以"历史-人类学"的范式解读汤普森的阶级理论,认为其阶级理论实质上是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批判,亦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当代发展,即建立一种植根于自己国家历史经验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6.
127.
文学人类学作为以人类学态度探究文学生命力的跨专业学科,与从人类学角度看待影像资料的影视人类学在跨学科和去学科方面越走越近。作为二者结合代表的潘年英及其作品具有典型的讨论价值。研究文学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文学人类学与影视人类学的出现及发展,然后才能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28.
仪式研究 谈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不能不先谈人类学本身. 人们通常依据美国定义,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大类(美国高等院校人类学专业长期存在—个争论,就是二者到底哪个更重要).我对广义人类学无反感,但又认为,人类学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我认为,学习人类学的人,要在有一点体质人类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的办法有所领悟.另外,关于社会与文化,我的看法有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9.
广西南丹白裤瑶葬礼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考察广西南丹白裤瑶的葬礼仪式,认为白裤瑶葬礼主要由阴朝报丧、铜鼓造势、开牛送葬、跳猴鼓舞、沙枪送葬、长席宴客六大仪式组成.通过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的葬礼仪式规程的梳理和阐述,试图探讨其外在流变形式,挖掘其内在的生存机制.  相似文献   
130.
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过程往往会导致传统与现代在价值观、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冲突;当代中国也不可避免要经历这些变化。通过分析助人被讹现象的特点、社会原因和道德后果,试图揭示社会转型期间两种伦理体系的冲突及其对个体行动者的影响。文章将首先考察"做好事被讹"现象的主要特征。大多数讹人者都是那些本该获得同情和帮助的年长者。再将探讨"做好事被讹"现象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认为"做好事被讹"事件尽管少有发生,但它对社会信任、同情和道德互惠原则造成了重创。最后探究导致这种令人恼火的行为产生的多种社会原因,也广泛讨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