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74篇 |
免费 | 305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74篇 |
劳动科学 | 138篇 |
民族学 | 369篇 |
人才学 | 319篇 |
人口学 | 173篇 |
丛书文集 | 3191篇 |
理论方法论 | 685篇 |
综合类 | 5878篇 |
社会学 | 1519篇 |
统计学 | 6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295篇 |
2022年 | 328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369篇 |
2019年 | 308篇 |
2018年 | 143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206篇 |
2015年 | 314篇 |
2014年 | 861篇 |
2013年 | 633篇 |
2012年 | 842篇 |
2011年 | 1001篇 |
2010年 | 1008篇 |
2009年 | 1051篇 |
2008年 | 1598篇 |
2007年 | 1008篇 |
2006年 | 746篇 |
2005年 | 709篇 |
2004年 | 461篇 |
2003年 | 486篇 |
2002年 | 434篇 |
2001年 | 359篇 |
2000年 | 297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北京市社会阶层结构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向现代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方向发展,其较低阶层的比例远远小于全国的比例,社会中间阶层正在形成。具体地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阶层结构在向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转变;2.农民工构成了较低职业阶层的主体;3.城市户籍人口中间阶层化;4.外来人口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群体,也呈现阶层分化的态势。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农业劳动者阶层将继续缩小,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以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还将继续扩大,逐渐演变为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的现代化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程郁缀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160-160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时代;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加快了我们事业前进的步伐。我们的时代需要竞争,我们提倡竞争。 相似文献
4.
综述和讨论:关于小民族的生存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人类社会、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小民族的生存及未来前景问题,他们因传统文化特点、因外部社会因素而引发的带有小民族特有特点的现实生存难题,早已引起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高度重视,我国近些年对国内小民族的研究也渐成气象。那么,国内就小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实证研究状况如何?近数十年来,整个学界围绕小民族生存和未来前景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关注了哪些层面?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从问题意识出发,并结合自己有限的田野工作经验,本文尝试进行初步的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宗族是广东客家应付环境的第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这个形式没有完结 ,村落是第二种有效组织形式 ;族群认同的实质为族群边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意识 (对客家人的起源、习俗、信仰的相同看法 )、共同的体质特征使客家人不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边界 ;客家与其他族群、客家族群内部既有冲突 ,也有融合。冲突具有双重功能 ,它使客家人清晰地认识到己方与他方的族群边界 ,展现出客家的生存能力 ,融合则使他们以模糊族群边界的代价吸收外族群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婚姻家庭、经济发展等方面 ,对土族近十年来的研究状况作了总结 ,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东客家是一个非常能够适应环境的民系 ,这种适应性最根本的内容就是他们发明和利用了许多有效的谋生方式从而使自己存活下来 ;广东客家农民参与进两个不同的系统 ,首先他们与所在区域内的生物群 (包括人 )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其次 ,他们与所在区域以外的地方的群体交换妇女和劳动 ,群体之间争取重新分配土地、人群重新分布 ,于是他们参与了一个地区系统。这两个系统不是互不相干的 ,各种有关的活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 ,而且调整了两个系统内部的关系和整体生物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阿肯色大学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为背景,以具体文化情景下的不同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文化认同的两种表现:既表现为因语言相同或相近、宗教信仰相同、地域相近或相邻而产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也表现为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吸引或冲突。而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情景下要实现和谐相处,就要做到"我"与"他者"之间文化上的"欣赏"与"分享",即"文化的互为主体性",而这种和谐的实现源于人类本性的相通,即"人类心灵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研究《格萨尔》状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格萨尔》史诗虽然产生于青藏高原,但是它以独特的魅力,不仅冲出族属的省界,流传于大半个中国,而且早已跨越国境,在许多国家的文苑中竞相开放,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格萨尔》研究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人说国外对《格萨尔》的研究比国内早,而且成果颇丰,正如敦煌学在中国,而敦煌研究在国外一样。同样,《格萨尔》史诗在中国,而《格萨尔》研究在国外。其实不然,事实上,这部史诗以其“非凡的普及性”引起国外学者注意之前,早就受到了本族学者的热切关注。在国内,研究史诗的历史比国外早近200年,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