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96篇 |
免费 | 267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74篇 |
劳动科学 | 138篇 |
民族学 | 369篇 |
人才学 | 319篇 |
人口学 | 173篇 |
丛书文集 | 3191篇 |
理论方法论 | 685篇 |
综合类 | 5879篇 |
社会学 | 1519篇 |
统计学 | 6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295篇 |
2022年 | 328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369篇 |
2019年 | 308篇 |
2018年 | 143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206篇 |
2015年 | 314篇 |
2014年 | 861篇 |
2013年 | 633篇 |
2012年 | 842篇 |
2011年 | 1001篇 |
2010年 | 1008篇 |
2009年 | 1051篇 |
2008年 | 1598篇 |
2007年 | 1008篇 |
2006年 | 746篇 |
2005年 | 709篇 |
2004年 | 461篇 |
2003年 | 486篇 |
2002年 | 434篇 |
2001年 | 359篇 |
2000年 | 297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典范形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启动并引导着当代哲学存在论范式的历史性变革 ,其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存在论 ,向根源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论的转变。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正是实践生存论。实践生存论应当看成是自然、人、社会通过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及社会化活动所展开的生存论统一。实践生存论蕴含的理性的历史乐观主义以及对现代生存方式及文化转型的建设性理解 ,与当代西方生存哲学的非理性的感性个体生存观以及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和建设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2.
云南省提出并大力推进的"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的、德性的、价值的教育,与知识性科学教育有本质的不同,二者应该携手并进,相互融合,让我们的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三生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将有可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性之教育智慧与教育模式而贡献给全人类,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增进全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23.
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把个体与社会通过制度联系起来,以制度与行动的互动、互构及协同演进探讨城市贫困群体在国企制度变迁背景下遵循的适应行动策略,以及国家救助制度建构下的行动选择,发现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是内生的生存压力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的力量来自其内部,遵循的是一种生存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体现的是一种生存理性。 相似文献
124.
苏联的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把要表达的观念建立在对战争正义性的理解上,并从道德伦理价值角度来思考战争,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最大的主题,其反战的实质也多是对战争破坏原有的人伦秩序而激起的对战争的深恶痛绝。而美国的以“二战”为题材的作品则是在思考战争本身,鲜明的反战主题掩盖了对其他价值的判断,通过对反人道现实的揭露,激起人类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维护。如此所表现出的两种性质的“二战”文学精神,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全方位的人类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25.
池莉小说中所表现来的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去追寻空幻的精神层面的理想,而是认同现实层面的世俗人生。具体表现在描写爱情和描写生存的态度上:消解虚幻爱情,认同俗世婚姻;舍弃"为人生",执着"为生存"。 相似文献
126.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发展迅猛,渐成主流,但它仍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不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未能真正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而且还缺乏哲学的和现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7.
池莉小说《你是一条河》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锦鹤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84-87
文章分析了《你是一条河》中辣辣、冬儿和艳春三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及其作为女性的抗争意识。文章认为寡母辣辣勤勉、坦荡、坚韧,体现了女性对生活的抗争;同时又平庸、自私、愚昧,颠覆了传统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神圣性。冬儿对母亲的反叛,对家庭的逃离,显示出女性对生存际遇的抗争。艳春的自我中心观念和强烈个人意识,反映了她对世俗人生的执着追求、在婚姻中的强烈依附意识以及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8.
刘森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在社会理论意义上,以“劳动”作为“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历史选择和基本看法。生活世界理论和生存—实践论开始意识到其中的矛盾张力,但仍致力于弥合。而认识论意义上把“实践”解释为反教条的经验累积论在中国也根深蒂固。着重强调人与人关系(而非原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并凸现自由、伦理、人文、审美等价值维度的“实践”日益受到重视。但从人人关系维度看,“实践”内含的各种张力、矛盾、复杂、多元、异质等都凸现出来,使实践智慧论和实践自悖谬论成为日益受关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开始受到反思,而实践和生存的内在反讽性或许更凸现了哲学实践观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分不同层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9.
两宋是中国社会发展思想演变的重要时期,学者们系统提出了关于社会运行的认识,并为促进社会进步设计了种种方案,朱熹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一、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判定社会发展基本形式对事物变化最直观的感觉莫过于对其外在表现形式的认识,朱熹从这一思维惯性出发,把关于社会发展形式的 相似文献
130.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于抗战的珍贵的民族记忆。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全面启动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的研究,借以填补现代文学史不应有的空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