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7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535篇
劳动科学   20篇
民族学   174篇
人才学   117篇
人口学   318篇
丛书文集   1618篇
理论方法论   337篇
综合类   2827篇
社会学   781篇
统计学   11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60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459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797篇
  2007年   494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3 毫秒
99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人道”“共享”“正义”“和谐”四大伦理价值,且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道”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基础,“共享”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核心,“正义”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本质,“和谐”伦理精神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旨归。这四大伦理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共同体理念的伦理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92.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把握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前途。通过包容与共存,回答乡村教育的“存—废”之问:乡村教育要从“消亡论”走向“振兴论”,通过重塑乡村教育具有基本的结构功能意义、教育城镇化进程已经接近发展极限、城乡教育实现公正的治理之道三个认识维度,解决和平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对抗”目标。通过尊重与共生,回答乡村教育的“优—劣”之问:乡村教育要从“依附论”走向“自主论”,超越优劣对比,须经历“认识你自己”“公正的旁观者”“陌生化支持”三个层次,解决信任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尊重超越文明优越”目标。通过合作与共赢,回答乡村教育的“开—封”之问:乡村教育要从“迷茫论”走向“自信论”,立足实质对话消除隔膜、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真诚交流增强互信三个阶段,解决发展赤字挑战,实现“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目标。不共处、不对等、不对话的城乡教育关系,没有最终的受益者,城乡教育应是一个充分容忍多元、尊重多元、欣赏多元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93.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产生于对市民社会贫困问题的批判性论述.他指出市民社会的贫困根源在于资本私有制,且以劳资对立或贫富分化表现出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切入点,马克思展开了对上述贫困根源的系统阐释,结论是在资本私有制的外壳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不相容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灭亡的前提下,走向"所有人的富裕".在总结当代中国决胜脱贫攻坚取得的理论成就时,既要反映对其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要突出它的中国化特质.这种特质主要通过科学处理好决胜脱贫攻坚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制度的优越性与具体政策的发展性、经典马克思理论观点与"中国道路"的特质等方面的关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94.
事物的和谐、匀称、完善和多样性的统一构成了美,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审美意识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所以把美学理论运用到人社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是各个年代不可或缺的新闻政策新闻渠道来源,在五六十年代,我们传播政策工作的手段不外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广播是可以听的一种传媒方式,让很多当年不识字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新闻,但是很多人还是都拿报纸来看。  相似文献   
995.
科幻叙事集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与后人类想象紧密结合.从美国科幻文学学术史出发,回溯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审视和书写,可以发现其从纯粹地维护人类主体性转向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流向.以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为例,解读作品对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三种关系的后人类构想,从而探索美国科幻小说有关"人"的书写怎样预示了超前的后人类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积极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擘画。总体观之,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逻辑基点, 现代“人类交往”方式的演进与普遍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点。逻辑起点、现实基点与思想源点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生成之源,对其系统、深入的阐释与审思则是我们学习、领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