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9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0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27篇 |
人才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914篇 |
理论方法论 | 171篇 |
综合类 | 1906篇 |
社会学 | 118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192篇 |
2013年 | 203篇 |
2012年 | 219篇 |
2011年 | 234篇 |
2010年 | 220篇 |
2009年 | 257篇 |
2008年 | 254篇 |
2007年 | 226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香港佛教公益事业开展状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1):86-92
香港佛教公益事业主要包括佛教联合会、慈辉佛教基金会、宝莲禅寺、佛教文化协会等,实践涉指教育、扶贫、医疗、救灾、青少年服务、安老服务、殡葬服务、环保等方面内容。其特点是较好地运用了佛教文化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其公益事业的经营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并且形成与政府合作的成功模式,公益事业的动作高度透明。开展佛教公益事业有利于宗教组织自身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应当借鉴香港佛教组织开展公益事业的经验,充分吸引民间组织的参与。 相似文献
82.
张一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77-79
对中国最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扬佛抑道是《西游记》的一条线索,而《封神演义》却是崇道讽佛。虽然这两部小说正面倡导的都是佛道相容,但二者却折射出历代和民间常有的佛道之争。 相似文献
83.
双桐意象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香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6-30
中国传统社会里,梧桐往往以偶数栽植。双桐意象指涉丰富,研究双桐意象具有文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价值。乡土社会里,双桐是家园的象征,全国有不少以“双桐”命名的村落。士人文化中,双桐又是精神的盟友,文人常以“双桐”为字号、室名。世俗世界里,双桐是爱情的表征,“双桐”是夫妇好合,“半死桐”则是丧偶。宗教世界里,双桐则又是佛门圣物,双桐是中土化的娑罗双树。 相似文献
84.
陈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6-152,160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德是指人的品格和境界,儒佛道三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德论,而且它们都不是就事论事平面化地来谈论德,而是将德看作是有着深刻的宇宙或人性背景的。儒佛道三家除了所讲的德的内容各不相同外,在解释德的来源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其中儒家所讲的德是比德,即天人合一源自于天的德;佛教所讲的德是性德,即众生于本性中具足的源自于性的德;道家所讲的德则是道德,即道人合一源自于道的德。 相似文献
85.
苗润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5(2):42-46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宗教”;佛教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6.
班班多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16-19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都源于印度,但在传播、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文章就前宗派时期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进行了比较,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二者的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87.
白文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20-25
从明代万历初期始,居士佛学兴盛。明中后期士林佛学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遁入空门又不甘寂寞的上层僧人与信佛的官僚在都市的结合;另一种是厌世的文化人和劳苦大众同中下层僧侣在山林的结合,而居主导地位的是前者,正是这种结合推动了明后期佛教的复兴。明后期的居士们或念佛参禅,或诵经并潜研佛理,禅净合一的修行法门乃是最常见的修行方法。当时的居士大多当初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后来由信仰孔孟儒学转而信奉王氏心学,再而皈依了佛教,所以在哲学思想上反映出了禅理与心学相杂,又处处倡言儒释融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8.
何清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116-120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89.
20世纪以来,在陶学研究领域,关于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比较突出的是丁永忠的专著《陶诗佛音辨》,其余多为单篇论文或评赏式语录,观点执于两端:陶渊明有佛教信仰或无佛教信仰;陶渊明作品受到过佛教影响或未受佛教影响。总的来看,各方观点似未能在前人基础上有较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90.
孙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118-121
女真族建立的大金政权灭辽后成为幽燕地区的新的统治者。尤其在正式迁都后,不仅使北京地区的政治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北京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历年来北京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金代佛教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考察当时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存在、发展状况,金代北京的佛教长期盛行,仍是北方地区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