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309篇
劳动科学   75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13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203篇
理论方法论   222篇
综合类   2842篇
社会学   369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458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41.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直至20世纪初期,情节,即舞台上演出事件的组织一直被认为是戏剧的支柱.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戏剧情节的重要性已在后现代及其他反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手中被系统地蚕食或改变了,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作,把情节或边缘化,或置换掉,或戏仿掉.最近,几个实验派作家更是对情节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激进和颠覆性的处理,不仅导致对情节这一概念的意义进行重新评价,而且也对其性质与功能进行了质疑.本文以具体文本为例,探讨了三种特别复杂有趣的情节安排.  相似文献   
242.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入手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在语言结构、心理世界和语境关系顺应层面的个性化文化编码选择,通过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哲学观论述了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理解影响的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融合的跨文化传播原则.  相似文献   
243.
解构主义文论通过颠覆语言的单义性、确定性,来消解传统美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所确定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从而认定审美和艺术是没有确定的所谓"本质",它们的语言符号形式--文本也是不可能有确定的意义的,因此形成了意义异延论.解构美学的这种观点,彻底摧毁了旧形而上学传统美学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开放了审美和艺术的存在、构成和意义,从而形成了动态、开放的立体构架.但是,由于解构美学是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谈论语言、修辞本身,所以它必然割裂了实践中事物及其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从而走向了绝对不确定性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在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解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动态和开放地建构文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握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法,综合中国传统文论,建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实践的文本意义论.  相似文献   
244.
美国汉学源于欧洲汉学传统,虽然没有深厚的根源,却在1950年之后发展出自身注重文本解读、资料和理论阐发的特点.一部分华裔学者将这种美国汉学的特点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的观点,对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造成了冲击.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与美国汉学在学术中立、如何对待传统、现代性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错位,需要我们对其中的得失进行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245.
傅修海 《兰州学刊》2008,(7):189-192
长篇巨制《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以“节奏”艺术为结构指归,把文本情绪结构作为维系本体,追求一种文本情绪内在的完整性,从而超越了以情节和故事完整性为主的僵化结构理念,进而提出“结构即节奏”的主张。《白门柳》的这些努力,对当下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突围,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46.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她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深受巴赫金语言哲学理论和狂欢化文学思想的影响,并认为巴赫金的研究不仅阐释了文本之间的关联关系,而且预示着在诸学科之间建立间性联系的可能性。她借用巴赫金的研究成果以及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价值生成理论,在解释文本间性、现象文本与生成文本、过程主体、符号与象征等独特概念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文本意义的形成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247.
通过聚焦与解读梅娘在东北沦陷区文坛上留下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还原出梅娘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创作的初期就彰显出来,并在随后保持交错演进,共生互渗的形态,协力传达出梅娘人文关怀、女性关怀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248.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1].  相似文献   
249.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示语是一张城市名片,它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体现其文明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外商的投资决心。本文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南宁市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考察,探讨公示语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50.
普烈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是他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形成的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的长篇论文。笔者发现,普烈汉诺夫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看法竟然也是两次转变说。这与后来的前苏东学界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从列宁的批注中可以看出,该书给他印象最深的东西就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是不依赖思维的物质存在。普烈汉诺夫的一个错误诠释,即狄慈根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基础,内化为列宁的一个重要的他性镜像的逻辑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