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99篇
社会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71.
岳中奇 《学术交流》2012,(7):143-148
表述给予对象的介词短语蕴含句是由给予对象作间接宾语的双宾句转换生成的,其谓核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可由"给予"义和"移送"义动词充当;标记给予对象的介词只能是"给",给予对象则具有[+受领]的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既可指称人或物,也可指称行为事件,常用作施事、当事题元;宾语则均指称给予物,常作受事、涵事题元。  相似文献   
172.
173.
对汉语“除了”相对英语中的介词使用及翻译方法作了阐述。可以表示“在整体中加入一部分”、“从整体中除去一部分”、“仅有或只知做……”等含义。  相似文献   
174.
汉藏语言中存在着比较句用两种语序表达同一语义的现象,对此现象本文尝试以汉语做出解析,提出一种假设,即话题优先型语言比较句的比较基准可以话题化,其动因是为了话语和篇章前后的连贯。  相似文献   
175.
武振玉  梁浩 《求是学刊》2013,40(5):149-154
殷周金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并见现象,为探讨上古汉语实词虚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证语料。从词义虚化的路线看,有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发展过程的,如"暨"、"及"、"以"、"用";有经历了"动词→介词"发展过程的,如"于"、"在"、"从";有经历了"动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咸";有经历了"动词→时间副词→关联副词"发展过程的,如"既";有经历了"动词→范围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具";有经历了"动词→频率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復";有经历了"否定动词→否定副词"发展过程的,如"亡"、"无"。  相似文献   
176.
元明清是汉语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唐宋时期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方式状语在形式和语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状语语法标记完全成熟并广泛运用,主观化结构大量产生;出现大量实词性结构;方式介词非常丰富,变化较大,产生了一些新的方式介词;方式状语经常连用等。构成特点是:重叠结构、对称结构、像似结构、从句结构、介词结构做状语,还有多重的方式状语结构。语义特点是:可以指向跨层结构成分,前指或后指;可以是受事性成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一时期方式状语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其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77.
动词"蓦"受其源语义的影响发展成为表示路径的介词,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表示"所在"和"朝向"的用法。在宋朝时期,"蓦"表示"朝向"的用法繁盛,因此导致结构的"趋向"义凸显,从而使"蓦"获得结构义并语义化而回归动词。  相似文献   
178.
"将"本意为"扶持、带领",是一个实义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将"常以实义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南北朝后期,"将"后往往连接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动宾结构。由于在语义上"将"不是句子的谓语中心语且"将"及其所联系的客事成分主要用于说明谓语中心语的状态,因此"将"的动词词性相对较弱。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有些句式中"将"所连接的名词性成分既是自身的客事成分又是谓语中心语的宾语。在这样的句子里,"将"的作用是将受事成分位置提到谓语中心语之前,进而完全丧失动词词性。可以说"将"动词词性的虚化过程就此完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时期代表文本中"将"用法的词性特征,从而描绘出"将"动词词性虚化的脉络并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79.
由于介词"冲"义项繁多,语法规则较复杂等原因,造成留学生产生较多偏误。本文收集留学生在学习和操练过程中的自然语料进行偏误归类,发现习得介词"冲"存在误用、漏用和错序三大类偏误,其中以"冲(着)+NP+VP"构式中动词性成分误用频率为最高。文章从汉语本体角度系统性地探求偏误原因,提出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教学和分阶段教学对策,在教学讲义或教学课件上加强对语法规则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0.
论题试图从“NP+在+处所词+VP”结构的语法分析、“在”的历史演变和“在”的方言用法三个方面论证副词“在”是从介词“在”衍生而来的.演变的轨迹似乎是:从唐代开始,人们用“在这(那)里+ VP”表达在这(那)里某种动作正在进行,由于其在口语当中被大量经常地使用,出于表达简洁的需要,在长期使用当中“这(那)里”逐渐脱落,至近现代形成“在+ VP”的表达正在进行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