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86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873篇
社会学   8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01.
阿育他耶曾经是泰国大城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其水路交通之便,水居生活方式一度成为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主流,后来因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渐渐式微.本文通过对阿育他耶的历史文献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试图展现当地水居文化的发履和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2.
佛经数名那由他具有14种不同的数值意义,这证明它是服务于宗教典籍阐述教理需要的虚拟性数概念,与中土文献中具有实际数值意义的大数“亿”的用法形成对照。“那由他”产生时代早,使用时间久,出现频率高,宜作为相关辞书收录的首选词形。  相似文献   
103.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以中国在美国的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笔下的中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对邝丽莎的历史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不难发现邝丽莎笔下的中国呈现两种意象:西方话语体系下的"野蛮中国"和"竹幕"之后的"红色中国"。此外,邝丽莎笔下的中国人依然笼罩在"他者"面纱之下。可见,邝丽莎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105.
王晓初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引起了我们对现代文学史写作中"他者"问题的思考.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在横向的共时轴上应该借鉴其他学科和其他文化这两个"他者"因素,在比较中完成对"文学性"和"民族性"的更好认识;在纵向的历时轴上,作为历史的"绝对的他者"的我们,应该在事实真实和逻辑真实的辩证关系中,完成对现代文学的作者、作品、读者的完整把握.  相似文献   
106.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因其丑陋而不符合浪漫主义审美观念,被其主人作为浪漫主义的他者形象加以排斥、憎恨,以此达到塑造自我、巩固浪漫主义话语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玛丽·雪莱多次暗示,怪物在本质上与浪漫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而非真正的他者,从而暴露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奠定自己话语的权威,不惜创造假想一个"他者"的真正本质。由此,她对浪漫主义盲目争夺话语权和审美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7.
自我概念对于个体保持内在一致性、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心理学界对自我概念的结构做出了不同的划分。文章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提出自我概念应包括"主我"、"客我"和"他我",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概念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09.
《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是由意大利小说家钦齐奥的<故事百篇>改编而成的.但改编不仅是一个文体转换的过程,更涉及到政治文化权力与文本建构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原小说中无名的摩尔人被起名为"奥瑟罗"、故事场景从威尼斯到塞浦路斯的转换、主角命运从被判流放到刎剑自杀的安排等,体现了伊丽莎白时代后期英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剧作家创作动机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复杂的操作过程,《奥瑟罗》既建构起一个西方的"他者"形象,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满足了观众的愿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当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体现了剧作家超越种族、肤色和文化差异及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0.
文章从宗教与"他者"、法以及国家三者的关系维度来释义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于此,笔者认为,宗教作为以超世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应在我国宗教政策的引导下,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发挥其作为社会之"最有用的假设意义"这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