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07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114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540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1238篇
社会学   179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3 毫秒
71.
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责任是列维纳斯的伦理形而上学中的主要观念.他对责任的阐述集中在四个问题上.第一,在负责任的生活与哲学关系上,他强调责任生活的优先性.第二,在为己责任与为他责任的关系上,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第三,在责任与行动的关系上,指出责任即回应,具有言说的结构.第四,在责任与主体性的关系上,他提出带有主体间性的责任主体观.列维纳斯的责任观显示出与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同的另一个伦理维度,即为他的责任.  相似文献   
72.
欧洲中心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它的兴起与欧洲认同的建构密切相关,是欧洲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为论证欧洲优越而想象的一套体系,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其影响波及全世界.从古代到17世纪"欧洲"对自我和他者的界定中,寻求欧洲中心思想的最初迹象,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思想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73.
为了克服主体性哲学的唯我论,布伯提出了对称的主体间性。但列维纳斯批判布伯对称的主体间性仍不足以避免唯我论,消解同一的暴力,且过于理想主义。列维纳斯主张,只有坚持非对称的我与他者的关系,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实现为他人的伦理。列维纳斯对布伯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再批判。  相似文献   
74.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是一门面向他者的学科,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三个不同的跨越他者界限的阶段,形成了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自我是比较的必然出发点,他者则是可供比较、以资借鉴的对象。现有的学科理论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并没有太多的论述。从中西哲学对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论述的疏理中,自我和他者之间存在着对立、从属、平等、和而不同四种关系。对立与从属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当中所力图克服的两种不良倾向,平等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定性,和而不同的关系则是比较文学研究应该指向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5.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理解为一种“他者剥削”即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对此加以否定,从而提出了一种数字化时代“自我剥削”的新剥削理论。这种“自我剥削”实质上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实现”幻象中的新异化,其深刻呈现出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从“使人活”到“使人自愿活”的全新变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自我剥削理论的基础性论点,即新自由主义体系中工人阶级的消失使得身处其中的主体无法联合为无产阶级进行反抗,实质上犯了一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所谓自我剥削,实质上仍然是马克思语境中的剩余价值剥削。韩炳哲的根本错误在于陷入了一种“资产阶级眼界”,停留于观念层面的认识。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剥削理论的关键并不在于他者剥削还是自我剥削,而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抵达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76.
“城”最初是人类修建的环卫聚居处的防御性建筑,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最初的功能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它的出现大约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而“市”虽然出现较早,但它的完善与发展与“城”息息相关。而“市”对“城”从一种必要的补充进而到相互促进和发展。如今,人们认识到我国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其中农业尤为重要,甚至取决于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红柯小说以新疆草原大漠为背景,极力彰显人的神性,使读者从生命的自由舒展中获得了神性存在和人性本真的意境与快意。在普遍的欲望化书写中,红柯小说很好地诠释了文学书写的神圣功能,他超越了文学的世俗教化和娱乐功能,进入了文学叙述的神圣化自我救赎和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78.
在后殖民翻译理论下,由于权力差异的存在,翻译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强势文化与受统治的弱势文化间斗争的语域场。在此过程中,强势文化中的译者依据他们的主流诗学对弱势文化中的文本肆意地篡改、删节甚至添加,以此构塑其心目中东方的"他者"形象,并通过强势文化主流表征系统中的思想观念将其复制和流通,由此,弱势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受到不公正的"他者化表征"。这种"他者化表征"在后殖民时期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表现形态为文本选择、翻译取向以及为翻译而写作,在林语堂译和雪莉.布莱克(Sh irley M.B lack)翻译的《浮生六记》两译本对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故此,处于非支配表征系统中的译者,为维护本族文化,应进行必要的"自我表征",即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彪炳文化差异,构建更理想的自身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9.
存在就是此在,此在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共在,而且这种“置放”无人称的“我”,永远也无法偿清对“他者”的债务.因为这债务是原初性的,“他者”比“我”更早到场,始源就是他者.存在之中有存在者,这是比存在论更古老的伦理学.今天的世界需要它.  相似文献   
80.
“他者”是后现代翻译理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术语。文化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都对“他者”进行过不同的阐释。文化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弱势东方;而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他者”就是女性自身。列举并评析几种代表性的“他者”论述,藉以透视翻译研究的范式转变过程,这对于当前语境下如何正确对待“他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