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柳镛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52(3)
民国初期,在议会制实践失败之后,中国各界开始探索与它不同的新的民意机关.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这种努力以制度构想的形式表现出来.1920年8月北京政府高等政治顾问芮恩施提出的、职业代表制方式的国民会议召集论也是其中之一.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提出的建国构想中有两种民意机关.一种是训政期“国民代表大会”和宪政期“国民大会”,另外一种是“外债偿还会议”与“国民会议”.前者是根据区域代表制建立的正式民意机关,后者是职业代表制成立的非常民意机关.其后这两种民意机关构成原理不仅同时都根据实际需要互相结合了,而且还被国共两党所继承.但是鲜有研究这两种民意机关的相互联系.基于这两种民意机关的构成原理及相互关系,似可把这两者视为当代中国“两会”的起源.虽然它们在职权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其构成原理上确有相关之处. 相似文献
13.
美国代表民主制的形成,乃是代表制和民主制相互改造、相互结合的结果.民主的代表化,在本质上乃是民主政治的精英化.在民主政治精英化的同时,这种精英政治也通过代表的定期选举而实现了民主化.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对加拿大联邦内阁、议会、法院等权力机构和政党、选举制度等权力运行保障体系以及新兴的行政联邦主义等因素的分析 ,试图说明 :加拿大之所以长期为地方主义所困 ,除了历史、政治、民族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外 ,在它的最高权力机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 ,正是这些弊端阻塞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 ,使地方意见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从联邦中央表达出来 ,从而在各地以地方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一直是国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而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来考察,中国国有制生产方式先后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一是中国古代以君主取代人民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为基本特征的代替制国有制形式,二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代表全民占有生产资料为基本特征的代表制国有制形式。未来中国一方面应当坚持以国有制为主导的基本方针,另一方面应当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创新国有制实现形式,构建以国家与人民的委托代理制为基本特征的代理制国有制形式,从而形成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制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郑州市邙山区刘寨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同乐、裕华、粮运、兴隆4个社区的两万多户居民中,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的民主自治模式——社区家庭代表制。所谓社区家庭代表制,就是每个居民家庭推选出一位能够代表全家人从事社区社会、经济活动的成员作为这个家庭的代表人参与社区的民主管理;代表家庭参加街道、社区、居民组织的有关活动,接受教育和培训;代表家庭对社区、居民小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代表家庭参加对外交往活动。为了实行家庭代表制,邙山区刘寨办事处在社区和家庭代表之间增加了这样两个环节:1、由各个家庭代表选出本… 相似文献
18.
多元利益诉求下的信任危机——西方"代表制"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6)
当代西方代表制正在遭遇信任危机,代表不一定由多数选民产生以及代表在多元利益诉求中无所适从的尴尬,使其饱受批评。困境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高涨的个人权利意识和平权观念,唤醒了公民“在场”和“出场”的原教旨民主情绪,激活了代表观念的内在悖论;使局面混乱的另一个原因来自话语的迷惑,在同一性“代表”的语词背后,暗藏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偏好。克服困境的突破点或许在于以公民美德促成协商政治。 相似文献
19.
政治代表制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制度形式,但它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一直众说纷纭,卢梭最早对政治代表制提出了在概念上极为彻底的批评,这一批评对后世理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影响很深。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卢梭政治思想中的代表制问题,从卢梭文本中对代表制的态度转变历程出发,进而重点解释《社会契约论》和《论波兰政体》两个文本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并认为这一“矛盾”在实质层面并不存在。卢梭对代表制的否定与他关于主权意志的不可分割性有关,主权意志被代表即意味着不自由,这一观点在许多当代民主理论家那里都有所体现,同时也招致很多批评。 相似文献
20.
牟之渝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33(1):76-80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选民或代表的联合提名权以及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与计票制度等选举运作程序与环节的规定,基本上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而且大都沿用至今。1953年选举法及其实施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无疑对于今天的选举实践,尤其是整个国家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