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46篇 |
免费 | 421篇 |
国内免费 | 1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05篇 |
劳动科学 | 48篇 |
民族学 | 218篇 |
人才学 | 202篇 |
人口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4654篇 |
理论方法论 | 777篇 |
综合类 | 8395篇 |
社会学 | 785篇 |
统计学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篇 |
2023年 | 340篇 |
2022年 | 353篇 |
2021年 | 423篇 |
2020年 | 437篇 |
2019年 | 372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284篇 |
2016年 | 307篇 |
2015年 | 530篇 |
2014年 | 940篇 |
2013年 | 777篇 |
2012年 | 893篇 |
2011年 | 1042篇 |
2010年 | 1029篇 |
2009年 | 935篇 |
2008年 | 1139篇 |
2007年 | 906篇 |
2006年 | 830篇 |
2005年 | 678篇 |
2004年 | 614篇 |
2003年 | 626篇 |
2002年 | 685篇 |
2001年 | 684篇 |
2000年 | 292篇 |
1999年 | 157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有高度的契合性,该课程混合式教学体现了灌输启发统一论、接受与态度改变论和素质素养要素论的要求。线上教学重在对“五观”“是什么”的灌输,线下教学重在对“五观”“为什么”的启发以及对“五观”情感的培育。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使学生改变错误的态度,确立正确态度,接受“五观”并内化与其相应的意识,为提升运用“五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3.
偶然防卫是行为人在没有防卫意思的情况下,实施了侵害他人的行为,偶然碰巧地防卫了自己或第三人法益的情形。对于偶然防卫之法律性质,中外学界从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论争中,形成了有罪说、正当行为说、具体分析说等代表性观点。然而,对偶然防卫还应结合犯罪判断的逻辑过程和错误论角度予以分析。虽然犯罪的判断存在阶层或者先后的逻辑顺序,但不能因此否定犯罪认定是一个整体性的活动,从最终结果看,偶然防卫的侵害结果被防卫效果抵消而导致不存在结果无价值,应否定行为的犯罪性;从错误论的角度看,偶然防卫属于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错误,其原则上阻却故意,但因为其被防卫效果抵消的侵害行为完全不具有结果无价值,应当作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54.
以对陈白沙“名节,道之藩篱”一语的诠释为中心,明儒的名节观分化成了两种路径:一部分士人坚守名节自身所带有的防闲之义与道德意涵,但因“非圣人则非人”而导向的严苛的工夫论,使得明清之际死节几乎成为“名节”的唯一表现形式;另一部分士人对“名节”这一所指的认知虽无不同,但通过对“藩篱”一词中“非道”这一潜在语义的表彰,确已形成了与传统名节观截然不同的路径。出于对明朝灭亡与满族入关两种失序的反省,明遗民试图通过矫正学术之偏以建构一种儒家理想下的政治图景。一方面,注意于“名节”的自觉性与“士风”或“学风”间的关系,试图重塑“士人”这一政治身份在道统观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罔死”与“变节”的批评在延续明季道德严格主义风向的同时,也经由对名节观的厘正,而为自身在不仕清廷的前提下打开生存空间。回视程伊川之论党锢,在某种程度上,此两者皆可视为丧乱之后对宋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55.
“中和”思想源自于《中庸》,因其丰富的心性理论为宋代理学家所重视。北宋学者程颐从“已发未发”的视角对“中和”概念进行重组建构,将其抽象、提升为心性论的高度,并提出了“已发之后求中”的心性理论。而南宋学者李侗将程颐的“中和”概念进一步内化,提出了“未发之前求中”的心性理论,更加突出了“心”的作用。李侗对程颐“中和”思想的全新阐释,在宋代《中庸》的研究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6.
57.
在历史的脉络中,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蕴含着“民族”和“民主”两个要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通过唤醒各族民众的“人民”意识,激活“人民”的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起点,也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政治底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与“人民”产生了深刻的意义关联,自近代以来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实践被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以“人民共同体”为政治基石,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优势,这既是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的政治逻辑,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8.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要研究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共性,重视学生认知发展,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以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基层电大的三层网络教学平台为研究实例出发,在基于现今网络化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飞速发展的教学环境下,归纳总结了电大网络化教学支持平台的建设现状,尝试就完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60.
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文字多样性与双语教育——冲突视角下的新创文字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创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全球化的冲击,面临着来自国家整合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普通话教学与民族语文教学之问如何选择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应立足于尊重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尊重语言文字多样性,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