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2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01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372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666篇
社会学   65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中国历史上对古器物与古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在范围和方法上不断有所改变.晚清西学的波击,使从事斯学的学者开始对比参考西方类似的学术研究.学科体制的建立促使热衷于金石之学的学者开始勾画一门独立的学科."金石文字学"、"金石学史"、"金石学"等学科名称逐渐出现在时人的论述中.民初学者似已完全接受分科治学的观念,不断尝试撰写金石之学的教科用书,但对既往金石之学的叙述却无法达成共识.金石之学立足于现代学科之林的企图失败了,却在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曾经作为一门学科"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2.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收录唐人王旻的《山居录》,是一部主要记载药物栽培的古农书,也可以称作现存最早的种药专著。从书中涉及的人物、地名等史实,特别是所记李含光的谈话,可证其书编撰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5)。但书中正文有些后世窜入的内容,注文所引别本则异文纷歧,都有待于作认真的整理。  相似文献   
153.
由甘肃省民委承办的"六省市区藏文古籍工作第十次协作会议"于2008年7月24日-26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  相似文献   
154.
苏轼,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等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55.
本文依据田野调查的有关资料 ,对在云南乃至全国都知名的回族社区通海县纳古镇回族婚姻制度、通婚规则、婚后居处模式、家庭结构及亲属称谓制度的历史和当代变迁 ,提供了一份民族志式的社区个案记述  相似文献   
156.
英茂  小君 《当代老年》2008,(3):18-19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帝国一个叫泰罗的人发明了上千个符号代表几千个词,他用这些符号迅速、完整地记下了著名哲学家西赛罗的演说,从而打开了速记王国的大门。 2007年,60岁的翟振英创造了一段速记佳话:用4年时间坚持不懈地速记400多万字,完成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速记版”。2007年10月,笔者走近这位“速记奇人”和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7.
昌溪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从歙南名镇深渡至昌溪大约五公里左右。昌溪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村内分上村和下村,上村为吴氏古村,下村为周氏古村(又叫周邦头)。  相似文献   
158.
郑璇 《决策探索》2014,(15):90-93
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蜀道之难也早已变成历史。而承载蜀地与中原地区主要交通作用的古蜀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更为先进、宽阔的道路所取代。但在曾经是出川要塞的广元,还保存着一段古蜀道——剑门蜀道,这是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或许还能找到一些独特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59.
传统文论诠释中的视界融合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社会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乃至整个文化观念似总难摆脱“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之二元对立,这在中国文论研究中表现为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视界融合”问题。古文论研究主要是对传统经典的诠释活动,其中传统经典的历史视界与现在研究者的理论视界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这种必要张力的废弛是导致学术视域封闭化进而产生“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二元对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古与今、中与西等不同文化视野之间不断的良性的深度融合,乃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充分展示人类文学思想丰富性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文论走向融会贯通、综合创造进而形成一种开放的理论视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