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42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91.
虽然英国哲学家休谟常被标签为“经验主义”或“怀疑论”,但其对“宗教”的思考,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来看,却也有别具哲学意涵的论述.在形式上,休谟从逻辑分析和经验论的方式来反驳“自然宗教”论;在内容上,休谟认为:“宗教的正当职务在于规范人心,使人的行为人道化,灌输节制、秩序和服从的精神.”即是从“宗教社会化”或“宗教道德化”的视角肯定“宗教”的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以《自然宗教对话录》重构休谟的宗教思想,厘清其所说“真正宗教”的意义,最后尝试从当代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的“终极关怀”来检视休谟的宗教思想之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192.
休谟作为道德情感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同情原则是贯穿其人性哲学的最根本原则。当谈到他的理性与情感、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时如不提及其同情原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把同情视为人类行为与心灵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并运用同情原则去解释人各种情感产生的根源。在道德权威遭遇下坡趋势、信任危机凸显、道德冷漠泛滥的今天,休谟的同情原则依旧魅力不减,对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区分"德"与"恶",更好地处理和对待各种道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3.
离开了理性主义的先天性立场,因果知识还能否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休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认识论的根本意图就是要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建立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一切将休谟的因果关系观念看作是偶然性的学者(包括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都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理性主义的藩篱,而休谟作为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勇于站在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理性传统之外对其加以彻底的批判。因此,以LewisWhite Beck为主的研究者将休谟的因果性思路趋同于康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4.
实然·应然·可然 --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屏 《江汉论坛》2003,(11):57-62
“能否从‘实然'推出‘应然'“的休谟问题,自提出以来被中西哲人从肯定和否定方面给出多种不同的解,却无一令人满意.其中最看似成功的“与人联系法“实质也不成功.在我看来,与其探索“实然“与“应然“间还无从定性的关系,不如从应然开始,探索蕴涵“应然问题“的必然前提.经分析,“应然问题“的充要条件是“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的“可然“,而“实然“则只是部分“应然问题“的间接前提.在逻辑上我们可以作从“实然“到“应然“的推导,但在实践层面只适宜从需要解决的“应然问题“开始推导“应然“.这个推导过程的关键步骤是“可然“到“应然“的过渡,其基本方法是比较评价法.  相似文献   
195.
四、机械论思维: 决定论和机遇论的真正发源地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大卫·玻姆 (David Bo hm) 指出, 决定论并不是牛顿理论自身的必然结果, 而是机械论思维的结果。认为整个宇宙中万事万物都适合于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联的一般理论方案的结论, 显然并不来自于牛顿力学自身, 而是把这门科学无限外推至一切可能的条件和一切可能的现象领域的结果。机械论并不是任何一个理论的特征, 而是对待这个理论的一种哲学态度。“这种哲学的最本质的特色在于它的下述假设: 在我们的全部经验 (包括日常经验和科学经验) 中呈现出来的事物的极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6.
轶事     
《社会观察(上海)》2004,(1):M001-M001
《人性论》是休谟以匿名方式出版的。在其一生中,他从来没有公开承认过《人性论》,尽管它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我的生活》以及在1777年作者死后第一版《人性论》和《道德原理研究》的广告中得到了承认。——摘自《道德哲学吏讲义》康德在1740年上大学时,已经16岁,为谋生计而四处奔波。1746年,他离开大学之后,在柯尼斯堡附近一些富裕家庭做了近十年家庭教师。1755年秋季,康  相似文献   
197.
如何看待理性问题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把握休谟保守主义思想的关键。启蒙理性是休谟论述理性问题的思想背景和重要对照。启蒙理性认为理性在本体论上是主观、自足与至上的,在认知过程上是抽象的。理性的认知结果在实践上构成人类行为的规范律令。启蒙理性是现代激进主义背后的思想动力。而休谟则认为,理性在本体论上并不自足,在认知过程中依赖于习惯,其认知结论需不断渐进调整。在实践上,理性并非人类行为规范的指导。休谟事实上提出了与启蒙理性截然不同的理性观念,休谟独具特色的理性观是其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在理性观重构的基础上,休谟为保守主义提供了世俗性论证,为尊重传统进行了系统辩护,为将审视政治的视角从"应然"转向"实然"开辟了道路。休谟是"有理性"的保守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8.
休谟问题”是休谟反对理智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传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哲学洞察和理论成果,它应当被提高到休谟建构道德哲学的哲学前提和逻辑基础的高度来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道德哲学建构逻辑不同,休谟将道德哲学“问题域”严格限定在由“心灵意识”所“呈现”的“情感世界”,从而在“赞美”或“谴责”的“情感世界”中建构“道德世界”。休谟道德哲学让被理智形而上学“遮蔽”的“情感世界”敞开自身,剥夺了“先验理性”对“情感”的统治地位。“情感”为道德哲学建构提供了“可接受”和“可理解”的基础,从而将“理性克服情感”的传统道德哲学结构颠倒为“理性服务情感”,强调“情感”在道德哲学建构中的“优先性”与“独立性”。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是在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对立框架下展开自身的。  相似文献   
199.
休谟问题划定了事实与价值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要拨开休谟问题的理论迷雾,必须在具体学科领域限定其理论语境.在法学语境中,自然法思维和法律实证主义都秉持了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理论模式.然而,无论是自然法思维,还是法律实证主义,都无法避免无限递推的论证循环,事实与价值二分法在法哲学层面遭遇崩溃.这对于我们在法律方法论上超越和重构司法三段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0.
休谟质疑归纳原则本身的合理性,应对这一质疑成为后来哲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休谟本人试图在心理层面解决该问题,而康德则将因果性等原则看做先天知性范畴,从而为归纳法找到逻辑上的依靠。与康德类似,密尔等人选择在归纳原则之上加入一些原则作为保障,而一些科学理性主义哲学家如波普尔则对归纳原则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方案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路向具有其他方案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