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西厢记>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是文学苑地的"花间美人".她的美,美在词,美在景,美在意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82.
“神”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然后从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藻开始进入美学领域。先进入画论,再进入诗论。顾恺之的“传神”论开拓了整个中国古典美学追求“传神”之美的潮流。本文从理论、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古代美学的“传神”美追求。  相似文献   
83.
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促进和丰富了绘画的发展。人物画高度繁荣,肖像画的兴起与发展。绘画理论上出现"传神写照"的观点,其中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传其神""写其心"的典范代表。全卷分"听乐"、"观舞"、"歇息"、"清吹"和"散宴"五段,描绘了夜宴的主要过程。同时,它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生动的画面,在绘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4.
本文探讨了“传神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传神论”在绘画中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传神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它艺术的审美准则,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文人画表现形式的丰富底蕴。  相似文献   
85.
线条作为东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古老的造型手段,在中国画中不仅承担着造型的功用,同时还有画面的艺术处理、物象的意态神情与画家的主观感受、线条本身的艺术效果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功用。线条在中国画中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现,用线造型也是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画对线条的功用研究得十分深入精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6.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87.
张兰 《云梦学刊》2001,22(5):122-124
本文通过对两首英译中诗的赏析,浅析了译诗的艺术,指出译诗贵在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