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59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70篇 |
人才学 | 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121篇 |
理论方法论 | 367篇 |
综合类 | 2332篇 |
社会学 | 106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75篇 |
2014年 | 290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287篇 |
2011年 | 338篇 |
2010年 | 353篇 |
2009年 | 348篇 |
2008年 | 402篇 |
2007年 | 350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309篇 |
2004年 | 260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18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清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流行高潮到来的阶段,清政府针对频繁的疫灾而采取的卫生防疫举措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由于中国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卫生防疫制度,现代卫生在引入之初即带有帝国主义色彩。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过程经历由西方到中方,由地方到中央的反向路径;由于疫灾频繁,卫生防疫由个人之举上升为国家制度。遗憾的是,清代既是现代公共卫生的开端,也是封建帝国的尾声。清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种种努力仍难挡晚清时期的汹汹大疫。 相似文献
112.
近代以来,“启蒙”在开启了教育现代性的同时,也开启了教育从“奴化教育”、“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的人学传统,即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并指向“人”的启蒙教化。在进步意义上,启蒙所促成的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教育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使命,而教育的人性化转向,正体现了教育的“启蒙”面向与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13.
生态、潮流、反恐、普世等问题已异化为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现代性路径;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新媒体发展和普及等方面着力分析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现代性路径的诸多原因,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交往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惠民建设等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14.
此文以“全球化”为关键词,讨论了这一语境下人文学术的现代性问题。由于后续发展国家大多将欧美议题和理论作为思考的入口,在本土经验层面来展开资源借鉴式的解释和理论再生产,因而形成当代人文学术,包括文学研究的全球化现象。作者指出,由于知识命题和知识方式的关联决定知识的有效性,所以,学界尤应关注在此语境下形成的认知框架、学术指向和共同议题。作者认为,不同的历史经验可以针对理论的盲点形成不同的参照框架,但不能以某种民族立场替代知识方式。中国学界在此学术生产链中,应保持自我认知,除了引介欧美学术议题、话语形态以及参照中国本土经验型个案外,还应在学理意义上凸显自身的洞察,以此才能探索有效解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5.
116.
当前,我国学术界针对席勒的美育理论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与主张。但是,这些研究还未能将席勒的美育理论置于西方现代性语境下来审视,因而留下了某种缺憾。本文试图从现代性的视域对席勒的美育"中介说"进行评述。席勒美育"中介说"的主旨在于揭示美育和人的自由的关系,即只有通过美育才能促进自由人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7.
无法还原的历史——“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症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8.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学术界存在着长期的争论。这种争论反映了现代性进程的多元价值特性和马克思观察思考现代性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作者认为,马克思一方面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积极评价了现代化的正面价值及其广泛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从人性、阶级性的高度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的巨大内在矛盾及负面效应。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对于落后国家和地区自觉发挥现代化所蕴涵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积极加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预防和克服现代化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9.
现代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制造现代人。这一重新塑造主体的过程是通过"理性人""经济人""政治人"的逐步设定而完成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通过反思现代人的概念,它发现了"无产阶级"这一"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存在。无产阶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人"是超越和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关键主体,因此,对无产阶级的理解必须从直接的经验现实层面与反思的批判层面这双重层面入手。资本主义走向当代,世界经济秩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与此相伴生的是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所设计的无产阶级将在现代社会尝试进行历史的生态的重新建构,以"生态社会人"的模样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