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79篇 |
免费 | 466篇 |
国内免费 | 15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01篇 |
劳动科学 | 136篇 |
民族学 | 1465篇 |
人才学 | 630篇 |
人口学 | 69篇 |
丛书文集 | 6261篇 |
理论方法论 | 1275篇 |
综合类 | 12358篇 |
社会学 | 2324篇 |
统计学 | 7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9篇 |
2023年 | 524篇 |
2022年 | 497篇 |
2021年 | 682篇 |
2020年 | 603篇 |
2019年 | 630篇 |
2018年 | 256篇 |
2017年 | 505篇 |
2016年 | 624篇 |
2015年 | 940篇 |
2014年 | 1873篇 |
2013年 | 1541篇 |
2012年 | 1836篇 |
2011年 | 2040篇 |
2010年 | 1785篇 |
2009年 | 1859篇 |
2008年 | 2288篇 |
2007年 | 1613篇 |
2006年 | 1340篇 |
2005年 | 1238篇 |
2004年 | 1019篇 |
2003年 | 923篇 |
2002年 | 808篇 |
2001年 | 689篇 |
2000年 | 547篇 |
1999年 | 254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115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献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4):35-36
要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精神中对现代化建设最有影响的东西,建立由此及彼的桥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之美。这种民族精神有着自身的特征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影响,要弘扬这种精神,使其在现代化潮流面前得以提升,再造中华民族之魂,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72.
73.
74.
郭英德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明清传奇史》是一部断代的文体史,它展示传奇戏曲在明清两代由萌生到衰变的全过程,是传奇戏曲的一部完整的生命史.要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须突破本世纪以来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一是进化史观的绝对指导,二是作家作品的时间组合,三是价值判断的任意介入. 相似文献
75.
周玉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3)
当前历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极左思想与教条主义影响下的史学思维模式;二、脱离现实的史学研究;三、史学市场化中的无序行为.针对这三个方面问题历史研究应该摆脱一些痼疾,立足于现实,在改革中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76.
论以色列君主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立新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以色列君主制的历史指从以色列立国到犹大王国灭亡的历史。按照外部形式上的演进过程 ,人们一般将其分为“统一王国时期”和“分国时期”两个历史阶段。本文认为 ,从君主制形态与王权特征等内在根据上分析 ,这一历史进程应当分为三个阶段 ,即氏族部落制遗风大量保留的扫罗王朝阶段 ;君主制走向集权的大卫——所罗门王朝阶段 ;秉承不同君主制传统的南北分国阶段。三阶段的发展历程表明 ,以色列君主制的历史既有与上古时期其他民族君主制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又有自身鲜明的独特性 ,其原因在于由特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这一民族进入君主制前即已形成的“圣约”观念下的律法传统及其在君主制时期的演变和命运 ,以色列君主制各历史阶段上的特点不仅在当时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存亡 ,而且对这一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首要问题,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78.
传统教学下的学生知识获得主要靠机械记忆、题海战术、课后大补等措施。学生基本上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 相似文献
79.
80.
民间的私下调解在当下仍大量地存在着,其存在有着种种的原因。这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场所选择,常常是以调解人牵头,纠纷双方及其他参与调解的人参加的筵席。虽然不能说所有的民间调解都以筵席作为平台,但不容否认的是,利用筵席(或有其他的称谓)的民间调解往往会出现较好的结果。这一地点的选择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体现了民间调解独有的美感和其剧场化的要求。其原因何在,是一个有趣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