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248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157篇
人才学   60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1123篇
理论方法论   210篇
综合类   2554篇
社会学   281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439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华佗传》是目前通行医古文教材中的常选篇目 ,其中某些词语因词语的虚化而易致误解 ,谨记数条展开探讨 ,求正方家。1 若当针 ,亦不过一两处 ,下针言“当引某许 ,若至 ,语人” ,病者言“已到” ,应便拔针 ,病亦行差。  ———注 :“行差 :将愈。行 ,将要”。 (以下注文皆引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统编 6版《医古文》教材之《华佗传》)按 :“行”本义为行走 ,虚化为副词则可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时态。训“将要” ,固然也是其用法之一 ,但据文意 ,病随针除 ,“行”为表承接之副词 ,故当训为即、马上 ,为较确。训“行”为即、马上 ,…  相似文献   
32.
世纪末当代文学中的"欲望自焚者"形象是深陷于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的一类人。本文将从物欲、色欲、权欲的三个角度透视这类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性等方面分析这类人物形象产生的原因,并揭示出作家们塑造这类人物形象的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33.
从“他者”的角度,在比较禅宗和犹太教的基础上探讨《坛经》,揭示禅宗衰落的原因。“见性成佛”,撇开了佛祖这个“他者”的介入,导致操作上的“大而无当”和“无相戒”的盗用。“无善无恶”、“无人我”等思想,注重的是个人的解脱,不关注“他人”和由“他人”组成的社会,导致社会基础的削弱。  相似文献   
34.
35.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36.
综合英语课是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本文旨在探讨外语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方法 ,将合作理念贯彻到教学环节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监控者、指导者等角色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7.
38.
《船山学刊》1991,(1):15-15
礼之不可以已也。合者别之,别者合之。合其别以别合也,别其合以合别也。周之子孙日失其序,而姬公之宗法乱。顾、陆、王、谢、崔、卢之门巷迁移,而江南之世族乱。乱则无别。  相似文献   
39.
知识社会学通过消除形而上学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悖论而使哲学方法论在 2 0世纪下半叶向社会学倾斜。由于史学与社会学结盟 ,社会学范式开始进入向来以历史思维著称的哲学 ;社会学的方法 ,如凸显、实践、反思反思者 ,正在成为当代哲学的主导话语 ,推动了哲学的社会学转向。  相似文献   
40.
勒维纳斯试图开辟一条通往“绝对的他者”的言路而引马克思为同道,在此所包含的意味,可通过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言说间的相互阐释、相互溢出中去体会。事关重要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起点的“博士论文”并非完全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所提出的“感性原则”,远离了从“大全”上来考察他人问题的黑格尔思想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